观点

专访国家检察官学院原党委书记刘佑生

字号+ 作者:生活头条 来源:未知 2018-11-22 我要评论

检察事业融入血脉 ——专访国家检察官学院原党委书记刘佑生 刘佑生,男,1951年生于湖北省洪湖市,1969年参加工作,1979年底进入最高检工作。曾任最高检检察长办公室副主任,政治部办公室

检察事业融入血脉

  ——专访国家检察官学院原党委书记刘佑生
专访国家检察官学院原党委书记刘佑生

  刘佑生,男,1951年生于湖北省洪湖市,1969年参加工作,1979年底进入最高检工作。曾任最高检检察长办公室副主任,政治部办公室负责人,《最高人民检察院公报》常务副总编,检察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总编辑,国家检察官学院党委书记、教授,最高人民检察院一级高级检察官。著有《实用司法逻辑》《总编观察》《执法新境界》《佑生诗词百首》等著作。1993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4年被评为全国检察机关先进工作者,2000年被评为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

  曾经的梦想是当一名记者,随着检察机关恢复重建,却来到最高检成为一名检察官。然而风起云涌的改革大潮又推动他勇立潮头,组织创办了《中国检察报》。从此,他不仅圆了自己的记者梦,更成为一名开创和推动检察新闻事业发展壮大的报人,一名检察教育事业的带头人,见证着、记录着恢复重建以来中国检察事业的发展历程……

  11月14日,国家检察官学院原党委书记、检察日报社原社长刘佑生接受本报记者专访,讲述这40年来的检察往事。

  1988年,最高检机关才有了单独的大门

  记者:您是检察机关恢复重建初期到最高检工作的,您对当时的状况还有印象吗?

  刘佑生:最高检机关于1978年6月开始办公。我是1979年底从中央党校调到最高检的。当时,最高检借用民政部的一个小院办公,连大门也是借用的。我被分到法纪检察厅华北组工作,五六个人挤在过道里办公。

  1988年4月,刘复之同志当选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他第一次来时,司机都找不到最高检的大门。刘老当即说,堂堂的国家最高人民检察院没有大门,成何体统?于是,办公厅马上行动,这才单独竖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检察院”的牌子。

  记者:您说的法纪检察厅,对于现在的人们来说比较陌生,您可以介绍一下吗?

  刘佑生:法纪检察厅是反渎职厅的前身。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当时的最高检机关,业务虽分了厅,但大部分工作就是平反冤假错案。可以说,最高检是搞信访起家的。从1979年到1984年,全国检察机关协同有关部门或直接平反和纠正冤假错案40多万件。当时,黄火青检察长八十多岁了,每逢检察长接待日,都要亲自来到正义路最高检信访办,接待群众。

  “文革”后一些地方沿袭办“学习班”,变相非法拘禁、刑讯逼供,是违法乱纪的典型。法纪厅专门管此类案件。到1985年,各地检察机关处理此类案件16万多件,刹住了“学习班”等违法乱纪之风。记得我和湖南省检察院法纪处姜锋处长一起到宁乡办案时,被释放的群众看到我们都下跪感谢,急得我们赶紧将他们扶起来。

  记者:您参与制定的“八要八不要”《检察人员纪律》曾经悬挂张贴在每一个基层院,您能讲讲它的出台经过吗?

  刘佑生:那是1988年底的事。之前,因为我结合实际案例在《光明日报》等报刊写文章,颇有名声。1984年领导把我调到了办公厅综合处(后改为检察长办公室),专门负责简报,情况反映和领导讲话的起草等。刘老到任后,希望出台一份类似“三大纪律八项注意”那样的训令,好读,易懂,易记。人事厅几易其稿,刘老都不满意。任务交给检办后,我反复琢磨,写出“八要八不要”,从人民观、法律监督权等八个方面,对检察人员纪律作了界定。后来最高检正式发文,颁发“八要八不要”《检察人员纪律》。

  邓小平同志亲自为《中国检察报》题写报名

  记者:组织创办《中国检察报》,应该说是您检察生涯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刘佑生:1988年,刘复之检察长上任不久,在河北调研时,就提出要办张报纸,宣传检察工作,使人民了解法律监督。

  当时,检察机关虽然恢复重建十年多了,但对于检察官是做什么的,许多人还是不清楚,以致闹出许多笑话。这都说明了创办报纸、宣传检察工作的迫切性。1991年,刘老决定加快办报步伐。刘老很信任我,认为我有“蚂蟥精神”,于是决定由当时的最高检副检察长肖扬负总责,办公厅主任张穹兼任创办检察报筹备组组长,我任副组长,主持日常工作,要求半年时间出报。

  记者:1991年,改革开放已经十多年了,要在一个行业领域办一张有影响力的大报,这听起来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刘佑生:是的,当时全国检察系统才十多万人,最高检才300多人,很多人都质疑要办检察大报的想法。我刚接到办报任务时,也感到突然,但是很快我就一心想着如何落实刘老的愿望了。

  1991年2月2日,我和张穹就办报规格、组织机构等问题给刘老写了一封长信,刘老批示完全同意报告所提方案。接着,我们就紧锣密鼓地开始找人、培训记者、找房子、买电脑,到4月初,办报的各项筹备工作基本就绪。4月12日,最高检召开省级检察院、军事检察院电话会议,肖扬通报了《中国检察报》的筹备情况,提出要举全国检察机关之力,办好检察报。

  1991年4月23日,邓小平同志为《中国检察报》题写了报名,这是对我们极大的鼓舞。据《邓小平年谱》记载,给《中国检察报》题写报名,是邓小平同志最后一次为报纸题名。

  记者:您还记得拿到第一期试刊号时的心情吗?

  刘佑生:当然记得!1991年5月25日,《中国检察报》出了第一期试刊号。当时,我们高兴得说不出话来!我们放了一挂鞭,又喝了点酒,连夜把一张张报纸装在信封里,冒着大雨装上卡车送往火车站,发往全国各地4000多个检察院。出了两期试刊号后,《中国检察报》于1991年7月4日正式创刊了,第一年的发行量就达19万多份。后来,报纸从周一刊到周二刊,到周四刊,1996年时改为日报……

  这都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可是每次一想起来,就像昨天刚刚发生的一样。我永远记得在艰苦岁月里一起奋斗的创业者们!

  检察事业是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记者:将个人历史放在时代大潮中观照,您有何感受?

  刘佑生:改革开放绝对是中国政治经济生活中的一件大事。经历“砸烂公检法”的“文革”后,检察机关能恢复重建,是人心思治、国家盼法的必然之果。

  改革开放也深刻影响着我的个人生活,比如因为检察机关恢复重建,我才从中央党校来到了最高检;随之,检察工作需要社会了解,我又组织创办了《中国检察报》;报纸创刊后不久,1992年,邓小平同志发表了南巡讲话,标志着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市场经济需要法治保驾护航才能顺利进行,对我们的检察中心工作、检察新闻宣传的重点等又提出了新的要求。

  2005年,我离开检察日报社,就任国家检察官学院党委书记,在学院推行了“检察官教检察官”制度,向中央财政要经费,顺利实现了校区搬迁。为此,国家发改委拨了近6个亿。国家对检察官的再教育是相当重视的,这也是改革开放的成果。

  记者:今昔对比,您有哪些感受?

  刘佑生:回忆检察机关恢复重建的初期,可以用五句话概括:一是经费没保障,二是没地方办公,三是专业人员少,四是党政部门领导干扰办案的多,五是社会不了解检察工作。

  经过这40年的发展,检察工作有了很大的变化,一是经费由中央和省级财政统一保障。二是实行检察官员额制,由省级检察院统一考试选拔检察官,保证了业务水平。三是实行检察官办案终身负责制。四是宪法规定的上级检察院领导下级检察院得到保障。五是通过查办案件和宣传,检察机关的社会知名度大大提高。

  记者:您对今后的检察工作有什么期望?

  刘佑生:从检32年,检察事业已经融入我的血脉,成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为我们检察事业的兴盛发展感到高兴和自豪。我希望在新时代,检察机关继续履行好宪法赋予的法律监督职责,为中国法治事业发展持续贡献检察力量。

  (图片由高洪海提供)

  链接

  1991年7月4日《中国检察报》创刊

  报纸的创刊日原计划是7月1日,因这天是党的生日。但当时报纸是周四出版,1991年7月4日是星期四,由此成为检察报的创刊日。这天,人民大会堂安徽厅灯火辉煌,《中国检察报》问世。陈丕显、习仲勋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会后,陈丕显拿着报纸给刘佑生和张穹出谋划策。

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王兆力主持哈尔滨市国安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强调:深入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 紧盯重点领域做好国家安全工作

    王兆力主持哈尔滨市国安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强

  • 国家统计局党组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中央有关文件精神

    国家统计局党组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中

  • 京东白条套现扫码方法业内:国家放开移民中介市场花呗提现怎么做不再设置资格准入制度

    京东白条套现扫码方法业内:国家放开移民中介市场

  • 江西赣南:打造国家老年医养结合、医疗管理新模式

    江西赣南:打造国家老年医养结合、医疗管理新模式

网友点评

关注微信
手机网站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