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济理论到政策实践,预期管理已经逐渐成为现代国家经济治理的重要工具。政府通过有效引导、协调和稳定预期,力求政策效果最大化且副作用最小。理论与实践已经充分证明,预期是行为先导,而行为结果又对预期产生正向或负向激励。市场经济的各种博弈,虽然有各种复杂的利益计算,但利益计算的基础仍在于行为人的经济预期。不难发现,稳定的市场预期能产生可预测的行为结果,非理性的预期必然会产生市场的过度反应。无论是在经济社会实践,还是金融市场运行管理,都需要充分考虑市场流行预期及其变化。应该看到,政府政策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市场预期与政府预期的一致性,而市场预期与政府预期的差异,可能会引发经济社会交易的非正常变化,甚至还会导致市场剧烈的波动。
随着我国经济总量扩张和消息即时传播覆盖面扩大,预期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因各种政策信息不透明引发预期突变,并导致非正常集体行为的事件并不罕见,无论这种预期改变是基于对自身身体健康的考虑,还是对经济利益的考量。比如房地产市场调控升级下的“假离婚”、“阴阳合同”等等,这些并非政策预期的奇形怪状之所以会产生,从根本上说还是房地产政策预期没有撼动住房市场预期基础,因此才会有各种钻政策漏洞的人和点子存在。资产价格泡沫的形成,更多是预期自我实现的结果。而金融市场踩踏现象是市场心理脆弱以至反应过度的表现。诸如此类市场预期的非正常变化,大的方面会引发经济金融剧烈波动,小的方面也会导致局部出现非理性反应,必须及时和正确应对。
而管理预期需要通过有效的政策沟通方式,包括政府信息公开发布、新闻发言人制度、各种类型座谈、听取社会公众意见等等,强调的是公民与政府的平等互动。当然这种沟通方式并不必然引导市场预期与政策预期保持一致,但可以最大限度取得社会公众信任,最大限度减少因社会公众不理解而产生非正常行为预期的可能性。管理预期还需要政府职能部门对突发事件及时正确地反应。经验告诉我们,如果政府职能部门不能在第一时间应对突发事件,无论是社会领域的还是经济领域的,那么就有可能引发市场预期紊乱,或与政策预期反向而行。管理预期还需要有切实可行的措施,断开预期自我实现的正反馈环,使得行为人预期利益落空,并减少非政策预期的市场能量聚集。此外,管理预期还需要有效管控舆情,切实防止一些失实、错误、臆测、攻击的言论以噱头形式在互联网和社会公众媒介进行广泛传播,加剧市场预期的波动。
当前,我国经济韧性强,市场腾挪空间巨大,足以应对各种内外部冲击;金融风险整体趋向收敛,金融机构风险抵补能力充足,金融体系运行整体稳健。但这并不意味着市场预期与政策预期就能经常保持一致。在更多时候,由于社会主体利益关系极为复杂,任何一个政策出台都有可能被相关利益主体按照自身利益最大化进行解读,进而影响到普通公众预期,干扰政策实施效果。因此,为实现政策效果最大化,必须加强政策沟通,第一时间正确应对各种突发事件,有效引导市场主体行为,全力避免市场出现剧烈波动。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