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显示,据初步统计,上半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9.1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少2.03万亿元。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8.76万亿元,同比多增5548亿元;对实体经济发放的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减少125亿元,同比多减598亿元;委托贷款减少8008亿元,同比多减1.4万亿元;信托贷款减少1863亿元,同比多减1.5万亿元;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减少2717亿元,同比多减8388亿元;企业债券净融资1.02万亿元,同比多1.38万亿元;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2511亿元,同比少1799亿元。6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18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少5902亿元。
从结构看,上半年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的96.3%,同比高22.5个百分点;对实体经济发放的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占比-0.1%,同比低0.5个百分点;委托贷款占比-8.8%,同比低14.2个百分点;信托贷款占比-2%,同比低13.8个百分点;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占比-3%,同比低8.1个百分点;企业债券占比11.2%,同比高14.5个百分点;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占比2.8%,同比低1.1个百分点。
货币供应方面,6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77.02万亿元,同比增长8%,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低0.3个和1.1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54.39万亿元,同比增长6.6%,增速比上月末高0.6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低8.4个百分点;流通中货币(M0)余额6.96万亿元,同比增长3.9%。
5月新增社会融资规模仅为7608亿元,比4月减少7000多亿元,环比近乎减半的数据令市场大呼意外,低迷的社会融资也引发了各界的担忧,数据发布当天,便有不少业内人士呼吁监管政策有必要作出适度调整。
不过,央行近期出台的一系列措施传递出稳健偏松政策信号,6月1日,央行决定扩大中期借贷便利(MLF)的抵押品范围;当月2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进一步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持续推动实体经济降成本,指出要坚持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并“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和金融稳定运行”;4天后,7000亿元定向降准红包“到账”。在北京商报记者此前的采访中,多位分析人士就曾表示,6月贷款规模将较此前有所增长。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表示,央行近期出台的一系列措施向市场传递出稳健偏松的政策信号,扩大抵押品范围、定向降准等措施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存款类金融机构信贷投放空间,这将有利于信贷增速的保持。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