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量贷款风险明显暴露的农商银行占比很小
业内人士认为,近期农商行不良风险集中暴露,与当下推进存量风险暴露、不良贷款确认趋严的监管环境分不开,后续不排除一些小型区域性银行的问题资产继续暴露的可能。
“原本隐藏着的风险现在透明化,这或许是件好事。”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此前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认为,某些农商银行暴露的风险总体还是存量隐藏的风险,由于监管强化,要求贷款分类和真实反映,因此存量风险浮现到账面上,是个别现象,不能夸大为农商行整个群体出现了大问题。
曾刚认为,几家农商行暴露出风险问题,并不能延展到整个农商行群体,“农商行和农信社数量高达2000多家,这些暴露风险的银行数量占比很小,是个案现象。”
县域金融“三分天下”
农商行近年来迅猛发展,占据县域金融市场“三分天下”,与其特殊的定位属性相关,各界要给予服务小微“三农”的农商行更高的不良容忍度。从目前情况看,“三农”小微仍离不开农商行的“浇灌”。
记者了解,全国1000余家农商行整体发展质量比较好,以银行业金融机构10%的资产规模贡献了20%以上的涉农和小微贷款份额,为三农和小微企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相关专家认为,受目前经济形势影响,农商行资产质量持续承压,而且农商行专注支农支小,不良贷款率相对于其他行业本身就高。据记者了解,农商行整体不良率较银行业高1-2个点。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表示,农商行不良率高与其服务客户群体是抗风险较差的小微企业和农业领域有关,不良率较其他类型银行本身就较高。
“但风险更高并不一定是坏事,不影响其盈利水平,比如农商行的议价能力较强,目前净息差远高于部分股份银行,有不少农商行净息差达到2%-3%,而一些股份行的净息差水平不到1%了。”一名与曾刚持相同意见的券商银行业分析师指出,假如能够给风险准确定价并做好风险管理,农商行可以用定价去覆盖风险。
曾刚建议,对于已经出现风险的农商行,需要对存量风险资产进行清收,同时加快不良资产的核销,将资产负债表清理干净。同时,在资本充足率下降到低于监管要求之下,需要尽快补充资本金。
支农支小的主力军
“三农”小微客户属于边际成本较高的“长尾客户”,但转型得当并不一定意味着风险成本高。特别是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大背景下,众多农商行通过做散做小的零售转型,有效降低了不良贷款率。
记者了解到,零售银行经验受业界认可的绍兴瑞丰农商行,转型后存款区域市场份额达42%,贷款市场份额达34%,但由于客户较为分散,信贷风险防控形势已经明显好转。瑞丰农商行更新报告显示,该行按照要求逾期90天以上的不良贷款全部计入不良率,已比上市的5家农商行计入比率都高。该行自2016年起,逾期90天以上贷款均全额划入不良。
随着宏观经济的逐步起稳回升,农商行不良率已逐步下降。如瑞丰银行、紫金农商行、青岛农商行2017年末不良率分别为1.56%、1.84%、1.86%,分别比2016年下降0.25、0.14、0.15个百分点。信贷风险的防控形势已明显好转。
相关专家认为,最近几年一批定位“三农”、财务健康、内控严密、治理有效、服务优质的农村商业银行,已经成为农村金融改革的“优等生”,成为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的主力军。不宜将个别农商行最近的风险暴露上误读为行业问题,不宜因此将量大面广的农商行集体打上“差评”。
中央一号文件对于解决乡村振兴“钱从哪里来的问题”有全面的谋划,明确提出农村金融机构要为乡村振兴提供多元化、多样化的金融服务,要把农村金融资源配置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而农商行在农村金融机构独特地位,决定了其在构建“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投入格局中的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要防止出现因发展环境、舆论环境影响农商行可持续发展,甚至将个别农商行风险演变为行业问题。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