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自去年年底以来,A股已有20家公司终止了员工持股计划。梳理公告发现,这些公司终止员工持股计划的原因主要有:金融监管政策的变化(如资管新规、再融资新规)、股价下跌、融资环境及其他(如长期停牌、基本面发生变化)。值得注意的是,除个别外,这20家公司终止的员工持股计划杠杆比例几乎都是1:1。业内人士认为,资管新规要求不得进行刚性兑付和保底保收益的承诺,但员工持股计划的参与者往往认购的是劣后级,优先级大多来自于银行理财资金,而银行往往有最低收益的要求,这影响了部分员工持股计划的实施。
股权激励落空,有多种原因,但大市表现不好、股价和市值跌落可能是最重要因素。本来,对于企业员工来说,各种形式的股权激励是他们分享企业发展成果的重要渠道,也是把企业利益和员工利益捆绑的“绳索”。一般来说,企业的业绩应该和股价与市值成“正比”,也与股权激励中的股权权益密切相关。这也是股权激励被认为是稳定员工、特别是高管层“金手铐”的主要原因。但现实中,业绩并不完全等同于股价和市值,业绩涨得好,股价和市值却未必。多数上市公司熟悉利润和营业额的管理,而对于市值,并无主动管理的意愿和能力。但是,市值滑落客观上却使得股权激励成为无法兑现的一纸空文,对员工的积极性是很大的打击,最终也会影响到企业发展。所以,宏观上大市的持续稳定增长和微观上对市值管理的改善,同等重要。
众人拥抱“独角兽” 只炒概念估值跌
A股上市的“独角兽”企业经历短暂的“花火”后,估值均遭遇了大幅下滑。股民们戏称“腰斩才起步,三折不稀奇”。放在一年前,谁也想不到,“独角兽”们会崩得如此厉害。以最近正处于风口浪尖的华大基因为例,这家公司于2017年7月14日登陆创业板,上市之初被连拉19个涨停,在涨停打开后仍然不改攻势,直至当年11月14日,攀升至近262元的高峰。不过,绚烂总是短暂,随后公司股价一路下跌。尤其近日,华大基因深陷“无创产前DNA筛查致儿童患生理缺陷”丑闻,加上限售股解禁,公司股价遭遇暴击,连续跌停。
A股市场炒作盛行,对热门股经常一拥而上,随后又一哄而散。表现在宏观上,就是大盘大起大落;表现在微观上,就是一只股票好的时候宛如天仙,转眼又说跌就跌。独角兽本来是外国资本市场的一个比喻词,并不是标准的专业术语。国内却对被套上这种新名词的公司趋之若鹜,不受时间限制,不受上市盈利要求的约束,一股脑全推到市场上。笔者认为,鼓励高技术企业走向资本市场,不能太没谱;鼓励创新型企业上市,也要按规矩来。
清理整顿下重拳 瘦身不惜断手臂
茅台集团官网近日发布文章称,集团将清理整顿51家分、子公司,所有清理工作预计将会在2019年全面完成。媒体报道称,目前已有12家分、子公司进入清理程序,3家子公司进入整合程序。接下来将有6家公司进入清理程序,28家进入清算、注销程序,并退出2家参股企业。此次清理消息放出之前,贵州茅台便在3月组织了8个调研组赴全国各地进行调研,对各分、子公司及参股企业进行全面梳理。除了盈利能力外,茅台集团此次“瘦身”亦有品牌聚焦的考虑。“长远来看,这些企业对茅台品牌透支严重,潜在风险大,与集团公司战略发展规划不相匹配,不能形成有力的战略支撑,不利于茅台集团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茅台集团称。业内人士表示,清理的主要目的是维护茅台品牌高端形象,聚焦集团资源,提升集团整体的品牌价值与各细分行业的竞争力。
企业做大了,想不扩张都难;品牌做响了,分公司、子公司便会一拥而上。但是,扩张太猛,未必是好事,不珍爱自己的品牌,肯定要吃大亏。茅台的做法,短期可能会带来营业额的下降,但绝对是有长远目光的一招。长期以来,经济学家和管理学家都在呼吁要做好主业,要提升品牌价值,但在发展势头迅猛的大势下,在扩张能带来营业收入的诱惑下,许多企业忙于外延式并购、忙于数量型产能增长。一些靠在知名品牌下的子品牌、孙品牌,更难做好。怎么办?关键时刻,企业还是要保持清醒头脑,要扩张有度,要珍惜多年形成的品牌价值。特别是处于快速上升期的企业,需要考虑如何保持稳扎稳打的发展战略,如何把主业做强,如何让品牌持续增添影响力。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