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
对于上半年工作,央行总结道,今年以来,央行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保持货币政策稳健中性,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大力推进金融改革开放,为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结构性去杠杆和防控金融风险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谈到下半年货币政策工作重点时,央行表示,要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把好货币供给总闸门,加强预调微调,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
值得关注的是,在重申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同时,央行的措辞有了微变,由“保持流动性合理稳定”转为“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具体来看,在今年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使用的措辞是“实施好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注重引导预期,保持流动性合理稳定”。在货币政策委员会2018年二季度例会上,央行的表述转为“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中性,要松紧适度,管好货币供给总闸门,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
事实上,7月23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就已强调,保持宏观政策稳定,坚持不搞“大水漫灌”式强刺激,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保持适度社会融资规模和流动性合理充裕,疏通货币信贷政策传导机制。
公开市场操作显露政策意图
央行的这一政策基调在央行公开市场操作上已有所体现。今年以来央行已经先后开展了3次定向降准操作,向市场新增投放1.5万亿元左右资金。7月以来,央行通过开展两次大额中期借贷便利操作(MLF),向市场释放6905亿元流动性。随着市场流动性趋于宽松,在7月底至8月1日,央行已经连续7个交易日暂停公开市场操作,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央行不希望资金面过于宽松的意图。
苏宁金融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黄志龙认为,央行的政策表述和近期操作均否认了货币政策全面宽松的说法,此前三次定向降准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释放的流动性,仍然属于政策微调的范畴,而不是货币政策的全面转向。
500金研究院院长肖磊分析称,央行的表述是对当前市场,以及政府宏观政策本身做出的一个回应,目前从资金面来看,依然处在一个微妙的阶段,央行既要完成去杠杆的任务,又要配合当前的经济形势,不至于造成资金面的持续紧张。
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以来央行货币政策的连续性和一贯性都是一致的,就是保持稳健的前提下,做到流动性的充裕合理,具体体现的标准可能是要保持市场利率的平稳,甚至是下行。在定向降准、MLF以及公开市场操作后,市场利率还是较今年年初有所回落,其中国债收益率从年初4%回落到3.5%左右,拆借市场、回购市场利率也有所下行。在这样的前提下,央行未来仍然会通过流动性充裕合理保持市场利率的稳定。
未来有降准的空间
对于下半年的工作重点,央行表示,鼓励金融机构加大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强化考核激励,落实好深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各项政策措施;进一步扩大金融开放,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有序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是更加注重和市场的政策沟通,为金融改革发展稳定营造良好氛围。
肖磊认为,目前来看,央行将进一步通过公开市场操作的调节货币投放,降准也应该是考虑之中的事情,但更多的微调手段应该是灵活性的短期手段,长期看依然存在债务杠杆率过高、房价难以抑制等,以及经济增速放缓,货币政策不可能出现战略性宽松,但短期确实有转向的可能。
对于货币政策微调的手段,在黄志龙看来,未来央行政策预调微调的手段仍然集中在定向降准、公开市场操作的释放流动性,货币政策的预调微调的基本目标是稳定社会融资和社会总信用的基本稳定,对冲资管新规落地之后社会融资收缩的压力。
他进一步指出,未来货币政策仍有可能进一步降准,但每次降准都具有特定性目标,比如小微企业融资、债转股、置换到期的MLF等等,也不排除定向降准用于购买地方政府债券、PPP专项债券等特定目标,用于补短板的基建投资。
针对降准可能性,温彬也持有相同观点,他认为,在保持流动性的充裕合理方面,从大的方向看,还会有一到两次降准的可能性,因为下半年贸易的不确定性,外汇占款可能出现波动,从而对基础货币造成影响。降准不仅能对冲外汇占款对基础货币的影响,同时更重要的是可以降低金融机构的资金成本,也有利于推进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因此未来应该还是有一到两次的降准空间。
北京商报记者 崔启斌 实习记者 吴限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