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7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0752亿元,同比增长9.3%。其中,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81125亿元,增长7.3%。
从同比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8%,增速比6月份略降0.2个百分点,但高于5月份0.3个百分点;从环比看,剔除季节因素,7月份比6月份增长0.67%,增速高于5月份,与4月份持平。1-7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9.3%,增速与上半年基本持平。
西南证券发布的研究报告中指出,消费增速的回落,既有周期性因素,更有结构性因素。周期性因素在于延续三年的“棚改货币化”告一段落,而结构性因素则在于房价的狂飙突进带来高昂的购房支出对于消费的挤出终于开始进入临界点。
过去几年棚改货币化政策透支了购房需求,也带动了家电、白酒等行业的销售增长。随着棚改的消退,被棚改提前刺激出来的消费增长也迎来退潮期。这是消费增速回落的周期性因素。
2015年6月,国务院颁布《关于进一步做好城镇棚户区和城乡危房改造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有关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按照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部署,实施三年计划”,开启了棚改货币化的大门。央行及地方政府通过货币手段和专项贷款,开始大幅提高棚改货币化安置比例。
2016年棚改货币化的安置比例达到48.5%。
2017年棚改货币化的安置比例达60%。
购房支出成为影响消费支出的重要因素
房地产行业的狂飙突进,带动了地产、家电、白酒等相关行业的大景气。随着三年棚改计划的到期,货币化安置逐步退潮,助推消费景气的刺激因素逐步退潮。
从中长期来看,结构性因素是对消费支出更重要的压制因素。购房支出已经成为居民开支中的最大部分,很可能已经接近居民承受的临界点。
居民的储蓄率越来越低,身上背负的债务却越来越高,这就对居民的消费支出构成了持续的压制。可以说,如果中国经济的增长与分配模式不发生改变,消费增速的不断回落很可能成为未来的长期趋势。而在中国当前的国情下,与房地产、基建投资不同,消费是经济增长中最为市场化的部分,决策基本上都是消费者根据自己的收入约束完全自主决策的,因此这一增速很好地体现了经济体自身的潜力。这一增速的下行,也意味着经济增长的潜在增速在降低。
中国目前的居民财富分布状况又进一步压制居民的消费开支。在多年政府导向型的发展模式之后,中国居民的贫富分化十分显著。在剔除了高收入阶层购房影响后,中间阶层购房支出占总收入比重进一步上升到42.5%。当用将近一半的收入购房以后,其它方面的“消费降级”是可以预期的。
对资本市场而言,持续近三年的消费行业普涨态势或许会逐渐终结,更多地体现为一些结构性的机会。在投资策略上,新兴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支撑点,仍将在未来较长时期内保持高增速。
文章观点来自西南证券策略报告,有删节。原标题:《消费盛宴因何终结?》作者:朱斌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