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特别标注,文章皆为谭浩俊原创)
据媒体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9月12日,两市已公示73起上市公司控制权转让公告。“这轮上市公司易主和以前不太一样的是,最近有很多地方国资的人来找我们谈,问我们有没有兴趣‘卖壳’。”一位主板上市公司董秘告诉记者。
国资爱买壳,并不是新鲜事。只是因为,这些年来,上市公司总体还算平稳,国资要想买壳,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即便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未必能够谈拢一家上市公司。所以,很多国资公司都望而生畏,不再“自讨没趣”了。
但是,今年以来,由于股指持续下跌,很多上市公司的估值都出现了大幅缩水的现象。特别是杠杆率较高的上市公司,都遭遇了股权质押方面的强大压力,增加质押物,没有能力,不增加质押物,就面临平仓风险。在这样的情况下,部分上市公司就被迫做出了转让股权,甚至转让控股权的决定。这也是为什么近一段时间以来,上市公司控制权转让增多的主要原因之一。
我们说,市场经济下,无论是上市公司还是一般企业,如果因为经营需要,转让股权都是很正常的事。前提是,无论是转让方还是受让方,都要动机正确、行为规范,都要把企业利益放在突出位置,都要处理好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而不是为了一时之需,做出非理性的股权转让或受让行为,使企业发展受到影响。
对国资来说,在资本市场比较低迷、上市公司估值较低的情况下,再次发起对上市公司的股权收购,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到底应当如何去收购上市公司股权呢?股权收购以后,一旦成为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又将如何把被收购企业发展好呢?是必须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必须看到的一个事实是,上市公司能够做出转让股权、特别是转让控股权的行为,大多是无奈的表现,而不是发自内心的行为。特别是质量较好的上市公司,如果不是因为资金链出现问题,是根本不可能轻易转让持有的股权的,更别说控股权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转让价格、转让后原控制人与新控制人之间的矛盾。如果处理不好,就会直接影响上市公司的发展,并给收购股权的国资企业带来很大影响。
事实也是,象万科和华润这样的大企业、大国资,最终都会走向“翻脸”的地步,更别说一般的上市公司了。类似现象,在这些年来的资本市场,更是比比皆是,甚至出现了现有股东和原有股东打官司的现象。
这也意味着,在新一轮的股权收购、特别是国资收购上市公司股权过程中,收受双方的目的和动机一定要弄清楚,要能够基本形成共识,而不是仅仅为了解决资金矛盾。首先,现有控制人的股权转让,能否有效解决上市公司的资金链紧绷问题。如果不能解决,极有可能新的股东进入公司以后,就会发生矛盾,就有可能出现新的风险。特别是现有控制人,如果在获得大量股权转让资金以后,不用于解决企业问题,而是转移资金,矛盾可能会更大,风险也会更大。
其二,新的股东进入以后,在企业发展方面,新老股东能否密切配合,现有控制人会不会因为控股权旁落而撒手不管,让新股东一筹莫展。要知道,凡是转让控股权的现有控股股东,大多是创始人或主要控制人,技术、业务等都掌握在自己手中。新的股东进入以后,很难避免与原控股股东发生矛盾。一旦矛盾不可调解,就必然会影响企业发展。这个问题如何解决,是一道难题。毕竟,目前的转让,决不是控股股东发自内心的,而是无奈的。
第三,国资收购会不会再次出现杠杆率攀升现象。我们注意到,一些国资公司并不是资金实力雄厚的,或者说原本就杠杆率比较高。而收购一家上市公司的控股权,没有数十亿、甚至上百亿资金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不仅如此,有些上市公司还有其他方面的债务,新股东进入以后,就会要求新股东为其提供担保、质押等。如三聚环保引入国资股东以后,新股东就为其提供了很多其他方面的融资担保。如此一来,国资新股东的债务和或有债务就会大幅攀升。一旦上市公司运行不好,就有可能对国资股东带来很大的债务偿还压力。
从总体上讲,国资收购上市公司股权,是可以提倡的,也是国资积极参与市场化经济活动、成为真正的市场经济主体的一种表现。如果运作得好,能够实现双赢。反之,也会引发一些风险。如何兴利去弊,把可能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分析好、解决好,对于推动资本市场发展、更好地发挥国有资本的作用、促进经济更快发展,十分重要。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