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本周四(9月27日),美联储将召开议息会议。市场上普遍预计,美联储将宣布再次加息。如果此次美国加息25个基点的话,那么联邦基金利率区间将达到2%~2.25%,重返10多年前的水平。不仅如此,美联储还可能会在此次会议上释放12月再次加息的强烈信号。
从2015年美国进入加息周期以来,美联储迄今已经加息7次。而市场认为,除了27日几乎“板上钉钉”地会第8次加息外,今年年底前还将再加息一次。从宏观数据来看,美联储连续加息主要是为了防范经济过热的风险,包括相对强劲的经济增长、开始紧张的劳动力市场以及通货膨胀苗头初现等。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来的加息与以往不同的是,之前的几次加息大多发生在美元指数显著走低之时,而近期美元指数则呈现出强劲的走势。今年上半年美元指数的平均值为91.43,但目前的美元指数基本维持在94附近徘徊。加息和美元持续走强对全球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除了使各国经济复苏蒙上阴影外,美元的持续回流还使得部分新兴经济体股市汇市剧烈波动,不少国家有陷入危机之虞。
作为全球经济中的重要一员,中国的宏观经济也面临着美国加息的冲击。特别是叠加贸易摩擦的影响,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在追随美国加息还是继续保持独立性方面出现了两难的选择。也就是说,如果不加息,就会出现中美利差缩小,美元外流的情况;但如果加息,则会进一步加重国内企业负担,遏制国内投资消费需求。
从当前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取向来看,继续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基调并没有因美国持续加息而改变。在2017年之前,中国央行基本上保持了与美联储加息步伐的一致性,包括上调(中期借贷便利)MLF或逆回购利率。但今年以来,经济形势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跟随美国加息的可能性进一步下降。
事实上,目前中国并不存在着持续加息的经济基础。这主要是因为,当前经济去杠杆、降成本的任务远未完成。特别是对于居民和民营企业而言,杠杆率并没有实质性地降低,成本负担依然很重。其结果就是居民的消费意愿不强,企业的投资意愿受到抑制。这从不太理想的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增速数据可以看出。今年8月份,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速度低于10%,而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只有5.3%。假如不断加息的话,那么消费和投资这两个拉动经济增长的引擎极有可能出现熄火的问题。
也正因为如此,维护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中立性就显得十分必要。面对美国加息的冲击,中国继续保持稳健的货币政策,采取多种措施既保持市场必要的流动性,同时又达到去杠杆、降成本的目的,则是当前宏观调控的重中之重。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