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悉,截至今年上半年末,北京绿色信贷的规模9800亿元,占到全部信贷比重的15%,高于全国水平,绿色债券发行规模居首位。殷勇指出,北京在全国绿色金融网络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具备成为绿色金融中心的基础条件。
在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看来,选址在北京副中心有利于绿色金融的发展。鲁政委进一步解释,“从北京城市副中心的选址来讲,副中心基本上是一个全新的区域,相当于在一张白纸上做蓝图,这对于发展绿色金融非常有利。绿色金融是结在产业树上的果子,如果没有这样的树,建设绿色金融就比较困难”。
在具体举措上,殷勇介绍,北京将着力培育和建设绿色金融发展的长效机制,积极运用融资担保、财政贴息等政策工具引导,鼓励金融机构更多投向绿色金融产业。支持个人绿色投机基金发展,带动社会资本投资绿色企业。在重点领域积极推动环境污染相关保险,完善对高污染限制性的金融政策。
2016年,央行等七部委发布的《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几项激励绿色投资的措施,包括央行的绿色再贷款、绿色MPA考核,以及一些地方政府对绿色项目担保、贴息等措施。目前,我国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发展绿色金融体系的政策框架。不过,分析指出,绿色金融占整个金融体系的比重仍然很低。此外,绿色金融仍然面临着激励机制较弱、标准缺失、落实能力有限、产品工具不足等问题和挑战。
在分析人士看来,北京发展绿色金融可以参照先行的试验区的经验和不足。2017年6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定,在浙江、广东、贵州、江西、新疆五省区部分地区,建设各有侧重、各具特色的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在体制机制上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央行副行长陈雨露在今年6月浙江湖州举行的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座谈会上表示,央行初步评估结果表明,试点总体方案中85%以上的试点任务已启动推进。据央行不完全统计,截止到3月末,五省区试验区绿色贷款余额已达到2600多亿元,比试验区获批之初增长了13%,高于同期试验区各项贷款余额增速2%。在总量扩大的同时,绿色信贷资产质量保持在较高水平,3月末,五省区试验区绿色贷款不良率为0.12%,比试验区平均不良率低0.94%。
在提到北京市如何发展绿色金融时,鲁政委认为,要发挥政府和银行的作用,推出更多的产业配套举措。具体来看,他指出,第一,对于发展绿色金融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要采取措施缓解信息不对称;第二是外部性,要提供足够的激励约束机制以便将外部性内部化,现在国内发展绿色金融,总体约束多,而激励还有待加强;第三,是绿色标准尚需进一步明确,标准不明确激励约束机制就无法落到实处;第四,产品和服务尚需进一步创新;第五,政府、企业、金融机构都要有发展绿色金融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