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了解,按照中国外汇交易中心2018年11月13日公布的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境外优先股发行所募集资金的总额约为人民币97.13亿元。中原银行表示,在扣除发行费用后,将用于补充该行其他一级资本。
作为港股上市银行,境外优先股是资本补充工具之一。11月9日,广东银保监局发布行政许可批复显示,该局同意广州农村商业银行境外非公开发行不超过1亿股(含)优先股,募集资金不超过100亿元人民币,并按照有关规定计入该行其他一级资本。
除中小银行外,10月29日,中国银行董事会会议通过了该行拟在境内外非公开发行优先股方案,此次境内外优先股总数不超过12亿股,发行总金额不超过等额人民币1200亿元,其中在境外市场发行不超过等额400亿元优先股,募集资金将全部用于补充其他一级资本。
分析人士指出,境外优先股,既是资本补充压力下的融资选择,也是H股上市银行优化结构、提升境外影响力等考虑而进行的资本补充操作。币策首席分析师肖磊认为,发行境外优先股主要还是银行缓解资金紧张的一种方式,增加国内金融资产的输出形式,丰富国内金融机构的融资渠道,整体来说对银行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对吸引海外投资者也很有帮助。
首创证券研究所所长王剑辉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从宏观角度来看,境外优先股的发行有助于国际资本流动的均衡,比如现在有一些资本外流,如果这些境外上市的机构在境外融资,会使得境外的资金向境内流动,有助于实现流进流出的平衡。
优先股是上市银行频繁使用的融资手段,介于股债之间。王剑辉指出,优先股初期是以一种债权融资工具的形式出现,按照债券的地位来对待,不过在满足一定条件之后就会转换成股权,有助于给公司的融资结构带来更多的灵活性。与发债融资相比,对银行负债结构承担的压力不是很大。此外,如果顺利发行,对银行也是一个利好的消息,意味着市场对该机构的信任度较高,对这些机构的信心也在提升。
事实上,受资产大规模扩张、监管政策趋严、2018年资本考核“终考”等影响,今年以来银行资本承压。在日前披露三季度业绩报告的上市银行中,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上海银行等多家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
此前银保监会公布的数据也显示,今年商业银行整体的资本充足率出现下滑迹象,二季度末商业银行整体资本充足率为13.57%,较上季末下降0.07个百分点,不过仍在监管要求之上。
为了提高资本充足率,除境外优先股外,多家银行也通过发行二级资本债券、定增等多种方式花样“补血”。其中,招商银行计划于11月15日发行2018年第一期二级资本债券,发行规模不超过200亿元;江苏江南农村商业银行于11月12日发布公告称,该行拟发行不超过60亿元的二级资本债券获得央行批复。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