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改革开放的重要领域之一,金融业一直在开放中前进。据媒体报道,中国明年初将开始接受外国保险公司控股在华合资公司的申请,甚至正考虑比此前预期的更早准许外资在华成立独资保险公司。
据称,监管机构预计最早将于明年一季度公布正式指导方针,并将在此后不久开始接受外国保险公司的申请。与此同时,德国安联、法国安盛、李泽楷旗下的富卫、美国史带等多家外资机构正在积极推进加大投资中国保险市场。
金融开放,大势所趋
自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履行承诺,稳步推进金融业对外开放,为外资金融机构提供了平等的发展环境。对外开放在推进我国金融业快速与国际接轨的同时,也有效推动了我国金融市场业务的发展。
数据统计,截至2017年底,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总资产超过了250万亿人民币,居全球第一位;中国股票市场的总市值居全球第二位,债券的市值居全球第三位,仅次于美国和日本;保险业按保费收入已经居全球第二位。
1980年-2017年,中国保费密度增长5600倍,保费深度增长达44倍。2008年-2017年,除了2011年和2012年调整期,中国保险业一直保持11%以上的增速。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跨越式增长,迅速增长和更加开放的中国保险市场又反过来吸引外资不断进入。
普华永道中国金融业管理咨询合伙人周瑾表示,外资的确非常看好中国保险市场,保险业进一步开放对整个保险市场是个利好,外资公司可以带来长期经营的发展思路和做法、差异化经营管理模式,以及全球市场经验和技术,推动细分领域做深做强,有助于打破目前行业强者越强、弱者经营艰难的“马太效应”凸显的问题。
保险业的开放是金融开放的“先头兵”,也是金融开放的缩影,通过对外开放,中国的资本市场和金融行业将进一步与国际接轨,日趋成熟,更好地助推中国经济发展。
人民币国际化不断提速
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周小川曾表示,金融开放程度的提高,对于人民币国际化有重大的支撑作用。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让世界看到了美元本位制以及对美元的过度依赖所可能带来的风险。因此,自2009年起中国就开启了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近年来,随着美国民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的兴起,全球多个经济体央行纷纷加大向人民币靠近的力度。
据央行网站信息公布,近期中国央行与境外货币当局签订了多项本外币互换协议。11月12日,央行称已经与英格兰银行续签了中英双边本币互换协议,协议规模为3500亿元人民币/400亿英镑,协议有效期三年。10月26日,中国央行与日本银行签署了规模为2000亿元人民币/34000亿日元的中日双边本币互换协议。8月20日,中国央行与马来西亚国家银行续签了规模为1800亿元人民币/1100亿马来西亚林吉特的双边本币互换协议。
截至今年6月,已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将人民币纳入外汇储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今年第二季度,人民币占全球外汇储备的比例升至1.84%,达到1933.8亿美元。法国《费加罗报》报道指出,人民币在全球外汇储备中地位上升,为各国外汇储备多元化提供了可靠的选择。
从沪深港通到即将通车的沪伦通,在金融市场不断开放的过程中,人民币也走得越来越远。目前除了香港之外,英国、新加坡等国也在积极建设人民币离岸市场。当前,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已经向境内外参与者的跨境人民币业务提供资金清算结算服务。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