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道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假如不想让野马继续信马由缰地撒野,就要给它套上个“辔头”,让它只能按照限制好的标准路径走。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没有规范,缺乏约束,其实相当于给“天价医药费”创造了撒野的条件。从这个角度来看,标准临床路径的推出,针对某一疾病按照一套标准化的诊疗模式与治疗程序,从检查、治疗、用药都有了标准“动作”可循,有了这套工厂化流程的管理和限制,无疑有望堵住形成“天价医药费”的漏洞,即便医药费还有“天价化”的念头,但有了医疗“标准动作”这个“辔头”,恐怕想撒野也并不容易。
应该说,临床标准路径的推行实施,对于医疗诊疗程序的规范有着正面意义,看病贵现象也有望得到遏制。
不过,医生看并诊疗用药,完全套用工厂化的流程,究竟是否合宜,还需打个问号。毕竟,人并不是工业化生产出来的产品,即便同样得了感冒、发烧,也可能会因病因的不同、个体的差异、甚至个人病史的不同,需要完全不同的诊疗方案。假如医疗问诊无视个体差异,完全按照医疗“标准动作”就能够搞定的话,看病这事儿,似乎无需去费劲培养专业的医疗人才,只需给机器人输入相应的程序指令便能轻松搞定了。从这个角度来看,医疗“标准动作”既有其优点和好处,同样也有无视患者个体差异,违背医疗常识的副作用。个中利弊,倒是还需仔细掂量。
此外,对于常见的普通疾病,用医疗“标准动作”还不无道理,但是,个体性更强的疑难杂症,假如同样套用标准化治疗流程的话,恐怕难免要耽误病情,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这样的病例显然亦不适用于医疗“标准动作”。然而,问题在于,看病贵其实更多附着在危重及疑难病例身上,仅仅标准化普通疾病治疗方案,恐怕也并未真正切中“看病贵”的七寸。
综上所述,临床标准路径固然聊胜于无,但是,认为把工厂化管理用于医院也能同样奏效,恐怕多少低估了医疗的复杂性,过于生搬硬套标准医疗路径,会否导致新型的误诊并耽误特殊患者病情,也需有相应的灵活机制。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