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报

近期公布人口数据 “婴儿潮”没来人口反倒出现负增长这是为何?

字号+ 作者:生活头条 来源:未知 2019-01-11 我要评论

1月10日,国家卫健委召开新闻发布会,发言人宋树立回应近期热议的“人口负增长”一事。 央广网北京1月10日消息(记者孙冰洁)尽管官方尚未正式公布2018年全国人口出生数据,但近期关

  1月10日,国家卫健委召开新闻发布会,发言人宋树立回应近期热议的“人口负增长”一事。

  央广网北京1月10日消息(记者孙冰洁)尽管官方尚未正式公布2018年全国人口出生数据,但近期关于“出生人口大跌”的议论始终不绝于耳。1月3日中国社科院人口所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人口与劳动绿皮书: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No.19》指出,长期的低生育率会导致高度的老龄化和人口衰退,中国人口负增长时代即将到来。国家卫健委新闻发言人宋树立在今日(10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回应称,人口出生率受多重因素影响,国家卫健委一直持续监测人口数据,将于近期发布2018全年人口数据,并促进生育政策和相关经济社会政策配套衔接。

  社科院预测人口负增长提前到来

  2018年是我国全面放开二胎的第三年,在“全面二孩”政策实施的2015年,曾有专家预测,全面开放二孩后会造成“婴儿潮”现象,并建议做好抑制人口增长过快的准备。但时隔三年,曾经预测的新生儿呈井喷式上涨的景象并未如期而至。

  “婴儿潮”没来人口反倒出现负增长这是为何?

  对于2018年人口变化的情况,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的副教授陶涛指出,出生人口的规模受到育龄妇女规模的影响。2011年,我国15—49岁育龄妇女规模达到顶峰,之后则呈下降状态,相应的出生人口也进入下行通道。“2000年以来,每年出生人口大概在1500—1800万人次之间,最近受到政策调整的因素,还有龙年、羊年等生肖选择的影响,波动也在加大。此外,育龄妇女的年龄结构、结婚情况、婚育的推迟也是影响人口变化的重要因素。”

  陶涛表示,近三年以来,平均初育年龄和平均生育二孩年龄都往后推了一岁,这些也会对出生人口规模、生育水平是会产生影响的。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的生育模式和生育状况确实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需要进一步加强人口的监测。城镇化的推进,高等教育的普及,婚育的推迟,所有的因素都会对生育水平产生一些影响。“90后成为了生育主体,他们的生育观念、生育意愿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所以在今后一段时期内,进一步加强人口监测,掌握人口生育模式、生育规律。”陶涛说。

  专家:提高生育率 需建立生育友好型社会

  “2000年以来,每年出生人口大概在1500—1800万人次之间,最近受到政策调整的因素,还有龙年、羊年等生肖选择的影响,波动也在加大。”对于2018年人口变化的情况,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的副教授陶涛指出,出生人口的规模受到育龄妇女规模的影响。2011年,我国15—49岁育龄妇女规模达到顶峰,之后则呈下降状态,相应的出生人口也进入下行通道。

  此外,育龄妇女的年龄结构、结婚情况、婚育的推迟也是影响人口变化的重要因素。

  她还指出,近三年以来,平均初育年龄和平均生育二孩年龄都往后推了一岁,这些也会对出生人口规模、生育水平是会产生影响的。

  据陶涛分析,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城镇化的推进,高等教育的普及,婚育的推迟,等等因素都会对生育水平产生一些影响,需要进一步加强人口的监测。

  “90后成为了生育主体,他们的生育观念、生育意愿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所以在今后一段时期内,进一步加强人口监测,掌握人口生育模式、生育规律,这是十分重要的。”陶涛告诉记者。

  此外,陶涛还指出人们在生育养育过程中确实存在一些顾虑,对经济社会政策的配套呼声比较高,主要反映在住房、就业、女性劳动保护、税收,产假、婴幼儿照护等等各个方面。她建议应加快建立构建生育友好、家庭友好的政策支持体系,切实帮助更多家庭在生育养育过程中解决一些实际困难。

  本文综合:央广网、经济日报

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济南放大招!金融机构落户最高补助1.2亿元 还有私募、科创板上市补助

    济南放大招!金融机构落户最高补助1.2亿元 还有私

  • 证券时报:基建全面加码信号明确

    证券时报:基建全面加码信号明确

  • 重庆公布行政事业性收费目录 非目录内可拒缴

    重庆公布行政事业性收费目录 非目录内可拒缴

  • 车辆购置税法公布:税率为10% 五种车辆免征购置税

    车辆购置税法公布:税率为10% 五种车辆免征购置税

网友点评

关注微信
手机网站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