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寒冬,头部券商裹紧棉衣的同时,中小券商则想着如何活下去,转型或许成为一条必须要走的路。
随着证券行业加快向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传统的投行业务依靠人脉资源的时代走向了尾声。围绕金融科技促进投行业务转型的话题,1月19日,国海证券和上海懿衡信息联合主办了题为“AI赋能投行转型升级”的主题研讨会。
国海证券副总裁燕文波表示,金融业对信息和数据高度依赖,随着现代信息技术与金融业的融合日益加深,金融科技正在快速创新、应用和推广,对金融业的发展带来了日益深刻的变化。经营机构过去依靠牌照,单部门、单公司作战的时代结束了。
“我们说以前用万得一个数据,再加现场的尽职调查,主要是靠人。现在需要更加强大的金融科技提供强大的数据支持,来提升客户服务手段。”燕文波表示,围绕前端客户,投行将向综合型转化。
“金融科技的发展让证券公司的服务范围更广,突破了物理区域的限制,但另一方面,也引入了强大的外部竞争,尤其是中国逐步对外资放开设立经营机构的限制,国内经营机构要面临的竞争对手包括那些行业中的百年企业。”燕文波说。
燕文波表示,国海证券一直在研究投行与金融科技子公司如何协同发展,高盛、摩根士丹利等行业领先者不断的通过资源投入,换取金融科技创业者的新技术与新商业模式,与自身的投行业务产生了协同互动效应。国海证券同样希望通过发掘金融科技项目等方式,研究推动金融科技与公司的业务协同。
不过,麦肯锡全球董事合伙人黄河指出,过去几年,国际领先银行投入税前利润的20%用于数字化转型和创新驱动。国内券商的投行金融科技之路,并不一定要复制高盛与大摩的模式。除少数顶尖大投行之外,大部分机构并不具备全面铺开数字化转型的条件,而是应该有选择的聚焦。他认为,对中小型机构来说,数字化的重点应集中在三个方向:数字化赋能、大数据应用和自动化上,应更多注重在短期内产生实效。
国海证券副总裁燕文波对此表示认同,他表示,2018年7月份,国海证券正式推出投行改革方案,借助信息科技手段,搭建工作底稿系统、债券存续期管理系统等智能管理平台。从人员配置到流程管理、底稿管理等全面强化,有效加强了后台管控。
据了解,目前券商在大数据、云计算应用方面的人员和资金投入较大,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在人工智能和区块链建设方面,行业投入仍然参差不齐,总体还处于起步阶段。
2018年12月,证监会正式对外发布了《证券基金经营机构信息技术管理办法》,明确提出:“证券基金经营机构应当保障充足的信息技术投入,在依法合规、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完善客户服务体系、改进业务运营模式、提升内部管理水平、增强合规风控能力,持续强化现代信息技术对证券基金业务活动的支撑作用”。这是证券市场中首个针对证券基金经营机构发展信息技术的规范性文件,也将券商发展金融科技上升到了行业监管的高度。
2018年下半年,国海证券启动了投行新一轮改革,希望借助金融科技手段进一步提升其投行业务的智能化。
本次论坛上,国海证券与懿衡信息签署了全面合作协议,国海证券将借助懿衡信息在“知识图谱”和“非结构化信息”方面的抽取技术,通过把隐藏在海量公开信息中企业与企业、企业与个人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度挖掘,并且进行穿透,结合投行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实现让“人的资源和智慧”叠加“大数据应用和海量信息整合分析”的能力,从而更加精准地洞察企业的价值及风险。
懿衡信息的首席科学家邬郑表示,投行是知识与智力的密集型行业,无论是投资、风控、还是IPO,投行的工作是要进行周密而精密的交叉数据验证,而知识图谱可以快速自动执行数据考证,辅助实现交叉验证,降低投行业务中的主观风险与人力成本。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