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年总有一段时间,四散在各地的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简称“中欧”)的企业家、高管们就像是候鸟一样纷纷回到校园。
不过,对于已经毕业十多年的田明来说,今年他肯定要不止一次回到中欧。8月18日,田明作为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校友总会会长的身份重新回到上海校园,在中欧的石化厅,来自130个校友组织,包括校友分会、行业协会和俱乐部的校友代表一起宣誓,并发布了校友企业社会责任倡议书。这几百名商界精英脱下平日的西装革履,换上了背面印有“社会责任同道同行”的白色T恤。
这场由校友总会自发举办的,旨在推动和宣扬企业社会责任的系列活动是今年第一次举办。田明说,这只是个开始,除了论坛外,年底还会做一份中欧校友企业社会责任的报告,用以让大家全面了解这一年度校友企业社会责任做的怎样。
如何梳理当天发言嘉宾的“关键词”,寻求商业与社会责任之间有机连接的方法是他们所在一直讨论和寻找的答案。
效率核心的簇拥
这所拥有已超过19000多位商界精英的顶尖商学院,想把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想法扩散出去。“商业是一种按照市场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方式。如果效率很高,对整个社会而言,就意味着一种更公平。往往是因为效率低了,才显得更不公平。”田明以房地产板块为例,“比如说建筑房地产是整个社会能源消耗的第一大部门,第二是工业,第三是交通运输。发达国家你去看,工厂和交运都很先进,主战场全部集中在建筑上,在建筑上投入大量的精力。”
“如果要建相对能耗较低的房产,要承担的是初始的投入。这里面怎么去平衡才是最优的,还是有一个效率曲线的问题。我个人认为是再多花一点一次性投入,来取得运营维护的成本和能耗的下降。”
田明前述所提的这种想法实际上就运用在了其企业的战略布局乃至于初期的角色定位上。田明所拥有的名为朗诗绿色地产的港股上市公司在2001年成立,从2014年开始坚定实施“产品差异化、资产轻型化、市场国际化”的战略,实现由传统开发商向以绿色房地产开发服务为主的新型轻资产绿色企业的转型。
在田明看来,企业社会责任绝不是单纯的慈善或者花点钱弄公益。“我们理解的是我们做的这些企业是不是有利于社会公众的福利,对自然环境是友好的还是不好的。这是最核心的,如果一个企业自己都是污染的、把地下水都给搞坏了,这时候你拿一点钱去做公益,我们认为这是伪善的。”
他认为,企业最核心的社会责任是提高生产效率,同时,对社会是友好的,这是最基本的企业的社会责任。如果还有余力,企业可以去关注社会上方方面面的人。“公益和慈善可以发挥调和、拾遗补缺的作用,最基本的还是由经济社会本身。”
因此,在年末中欧校友企业责任报告中案例的选取上,田明也表示本身优秀的商业模式会占较大比重。
这种以效率优先改善社会整体水平的想法与中欧陈杰平教授的想法非常近似。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陈杰平认为,“一个企业它的社会责任在最基本的层面上就是要不作恶,还要能赚钱。为什么不赚钱的企业没有商业道德?一个企业至少应该受到职工的爱戴,应该受到客户和供应商的尊敬,这是一个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必要条件。”
“而作为商学院我们就是通过商业活动来消除贫困,商业本身只要是合法的,商业本身就是最好的慈善活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陈杰平表示。
创新公益的连接者
“我们的办学目标是培养商业的领袖,我们认为作为当代的商业领袖,必须同时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们所领导的企业不仅是在公益方面,而且是在商业运行、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这方面很好的来体现他们的社会责任。”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李铭俊表示。
实际上,据李铭俊告诉经济观察报,中欧是国内最早把商业伦理设为必修课的商学院,除举办企业社会责任的全球论坛外,EMBA开学的第一课就是企业的社会责任。
李铭俊表示,从2008年开始,学院设立了中欧EMBA善为奖,这个奖项专门用于号召和鼓励EMBA学生承担企业家应尽的社会责任。学院还通过中国和欧盟的商务管理培训项目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经济管理干部和企业界人士送去各种高质量的课程。中欧在非洲阿克拉校区开设了为非洲妇女企业家进行培养的专门特色课程,同时为部分非洲的企业家提供免费的课程。“通过这样一些管理教育的实践,我们力求推动非洲当地经济的发展,在那里履行我们这样一个商学院的社会责任。”
中欧的理念和要求,都潜移到了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师生的身上。
不过,具体的路径,陈杰平认为要依赖于商业模式和技术创新,“除了技术和商业以外,就是现在我们越来越多的技术慈善,所谓的技术慈善不仅仅是钱的问题,他们在商业模式上在技术上有很多创新的想法。”
据中欧校友、京东集团首席人力资源官兼法律顾问、京东公益基金会理事长隆雨介绍,“我们在扶贫,在我们的教育,还有我们所说的环保,这一系列方面,其实是走出了一条创新公益的道路,因为利用了我们的电商平台,还有我们的商业优势,我们B2C,物资的平台,还有我们强大的物流体系,所以我们其实是走出了创新公益的道路。”
隆雨表示,在2016年年底,京东上线了物资捐赠平台,当时最初是源自刘强东救灾的商业创意。
隆雨认为,京东是在运用自身的商业优势帮助传统公益赋能。“比如说我们要给贫困的山区孩子捐赠相应的图书,如果是一般公益机构没有这样的平台的话,它会第一要组织招标,选取相应的书籍,整个完成以后还要找到第三方物流,然后再把相应的书籍通过相对比较繁杂的程序才能够送达到相应的捐助人。但通过我们整个公益平台来说,它们会很快的而且非常高效的把这样的物资真正送达我们相应的捐助人手中。”
而不像京东拥有强大的物流和技术平台,e农计划、免费午餐项目发起人邓飞所能凭借的是一个个公益人和想法。“2011年,在贵州的山里,我们看见了孩子饥饿,感觉震惊。然后,我们在湖南,湖北,河南,河北等地,看见了乡村的孩子都没有午餐,他们忍饥挨饿。孩子普遍身材矮小,面黄肌瘦。”在一篇《从免费午餐成长出来的中国县域社会赋能》中邓飞这样表述免费午餐项目的初衷。
邓飞说,在免费午餐后,在免费午餐的学校里面我们一口气做了七个儿童项目。“我们帮助的是乡村的留守妇女和留守儿童,还有那些空巢的老人也加入到我们的行动里面来,我们是一个系统扶贫,我们帮助了当地自我造血,并且我们的利润不以丰厚为目标,我们把这些利润捐出来,捐给当地去服务当地的孩子们。最后我们想帮农产出村,让爸爸回家,这是我们带着社会学的公益方面的知识、价值观和文明来到商业企业,来到了商业的领域,所以我们得到了不一样的力量。”
邓飞就读中欧EMBA之后,将中欧的教授们也带去了山区。“中欧的教授组建一个教授支援队,我们给这些乡村里面创业的年轻人做了一个新的班,叫农业创业营。”
如今,邓飞和京东这两种类型的公益和商业的联系者正在越来越多。在“中欧校友践行公益与社会责任成果展览”上并不鲜见。“我觉得这个社会企业它代表着商业向左,也代表着公益向右。商业就是左和右,最左的极左的就是滥行布施,一掷千金的公益。最右的商业是不择手段,急功近利的商业。”南都公益基金会理事长、中国慈善联合会副会长、希望工程创始人徐永光说。公益要向右讲效率,商业向左讲社会责任,到了中间它是殊途同归,左边逢源,公益用商业的模式来做,商业里面含有公益的成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