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晚,京东方A披露三季报,公司2017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694.08亿元,同比增长51.41%;净利润64.76亿元,同比增长45倍。10月31日,京东方A收盘报6.22元/股,市值超过2100亿元。
当年用真金白银力挺该公司的安徽氏肥市也收获颇丰。目前,京东方在合肥的6代线、8.5代线、10.5代线以及智能整机制造、数字化全科医院等项目总投资已超过1000亿元。
合肥市发改委人士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说,2017年1~9月,该市以合肥京东方为龙头的新型产业基地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33.2亿元,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产值454.5亿元,同比增长34.8%。
不过,本报记者梳理发现,合肥国资对此的资金净投入不超过300亿元,而此前以参与京东方定增方式投入的80亿元浮盈已超过百亿元。
合肥市正在复制京东方的模式,倾全力打造“中国IC之都”。
力挺京东方
2009年4月13日,京东方6代线项目在合肥新站区开工建设。不过,这个项目当时被业内视为一忱赌,因为在金融危机阴影下,几乎所有厂家的日子都不好过。
合肥京东方6代线项目总投资175亿元,合肥市政府应允筹集90亿元的资本金,以及落实85亿元的银行贷款。
事实上,合肥市2007年财政收入才215亿元,市本级财政收入刚过100亿元,用于发展的资金不足30亿元。
不过,合肥市创新出增发股票的方案,通过资本市场筹集了60亿元资本金。2009年6月,合肥鑫城与合肥蓝科以每股2.4元价格参与京东方A定增,均认购6.25亿股新增股份,力挺京东方A的合肥6代线项目,总计投入30亿元。
2010年,为支持京东方北京8代线项目建设,另一家合肥企业——合肥融科以每股3.03元参与京东方定增6.6亿股,斥资规模近20亿元。
2011年京东方每10股转赠2股。合肥鑫城与合肥蓝科持股变为7.5亿股,持股成本变为2元/股;合肥融科持股7.92亿股,持股成本约为2.53元/股。
2012年8月,合肥市与京东方再续前缘,合资启动8.5代线建设。
根据公告显示,该项目投资总额285亿元,双方将合资成立合肥鑫晟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为170亿元,其中100亿元由合肥市政府、巢湖城市建设投资有限公司指定的投资平台筹集,其余70亿首先由京东方通过资本市瞅其他方式自筹解决;若未能实现则由合肥及巢湖方面解决。
2012年10月,代表合肥市的投资平台单方面向鑫晟光电增资共43.55亿元。
2013年4月,京东方对鑫晟光电单方增资 60 亿元,项目公司注册资本将增至 100.05 亿元。增资后,京东方持有项目公司 59.97%的股权,代表合肥市的投资平台合肥建翔投资有限公司等持有近40%的股份。
2014年4月,合肥建翔以2.1元/股定增京东方28.5亿股,投入近60亿元。2014年5月,京东方以定增资金再次对鑫晟光电增资人民币94.95亿元,从而持有约79.461%股权。2014年7月,京东方以10.8亿元收购合肥建翔持有的鑫晟光电5.1282%股权,京东方持有鑫晟光电的股权增至84.58%。合肥方对8.5代线累计投入约93亿元。
2015年4月,合肥市与京东方集团再次合作,共同投资设立合肥京东方显示技术有限公司,建设一条10.5代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件生产线。该生产线是全球首条10.5代TFT-LCD面板产线,是目前世代最高、尺寸最大的液晶项目,也是全国单体投资额最大的工业项目。项目总投资400亿元,资本金240亿元,其中合肥市建投集团(以下简称“合肥建投”)负责筹集220亿元。该项目目前设备已提前搬入,预计于 2017 年年内投产。截至目前,合肥建投对此累计投入180亿元。
据接近合肥鑫城的人士告诉本报记者,合肥方对6代线的定增投资早已退出,并获得了30%左右的投资回报。合肥融科也已经收回投资约14亿元。
目前,合肥融科持有京东方A3.24亿股,保守一点儿,以10月29日收盘价5.92元/股计市值为19.1亿元,浮盈超过13亿元。截至2017年中期,合肥建翔持股未变;以10月29日收盘价5.92元/股计市值为169.1亿元,浮盈超过100亿元。
财报显示,2017年上半年,合肥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完成营业收入82亿元,净利润5.8亿元;合肥鑫晟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营业收入完成 69亿元,净利润11亿元。
一位参与京东方落地的合肥市官方人士告诉本报记者,当初上马6代线时的压力之大,常人是无法知道的,如果不是市领导有担当也有魄力,京东方落户不了合肥。
押注合肥芯
在合肥市新站区京东方10.5代线项目附近,合肥建投主导投资的12英寸晶圆代工企业——合肥晶合集成电路有限公司 (简称“晶合集成”)已于10月1日进入量产。
该公司由合肥建投与世界第六大晶圆代工企业——台湾力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资建设,项目总投资128.1亿元,一期设计产能4万片/月。该项目针对国产面板驱动设计专业芯片,开发特色工艺,使面板驱动芯片的设计、制造和使用全部在合肥实现。项目的投产解决了“芯”和“屏”结合难题,5年内将使面板驱动芯片的国产化率提高到30%,打破国产面板芯片全靠进口的局面。
事实上,合肥市发展集成电路的雄心壮志并不止于此。
10月28日,兆易创新一纸公告掀开了合肥市“506”项目神秘的面纱。
公告表示,10月26日,兆易创新与合肥市产业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合肥产投”)签署了《关于存储器研发项目之合作协议》,约定双方在合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合作开展工艺制程19nm存储器的12英寸晶圆存储器(含DRAM等)研发项目,本项目预算约为180亿元人民币,所需投资由本公司与合肥产投根据1∶4的比例负责筹集。
事实上,该项目早已在合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下辖的空港经济示范区开工建设。项目拟建成业界先进工艺制造的12英寸存储器晶圆研发项目,产品主要应用于电脑、手机、移动设备等电子设备的存储。
据合肥产投相关负责人对本报记者透露,该项目预计2018年底出产品,最终实现12.5万片的产能。
实际上,包括合肥市等各地政府斥巨资力挺集成电路产业背后,是国内每年上万亿的市场需求。
一个无可争议的事实是,国内芯片九成依赖进口。据海关总署数据,2017年一季度,中国集成电路(芯片)进口额为505.16亿美元,同比上涨7.62%。2016年全年,中国集成电路进口金额为2270.26亿美元,同期中国原油进口金额仅为1164.69亿美元,集成电路进口金额已是原油进口额的近两倍。
业内人士表示,半导体领域存在“反周期定律”。典型的例子就是韩国三星,充分利用了行业的强周期特点,依靠政府的输血,在价格下跌、生产过剩、其他企业削减投资的时候,逆势疯狂扩产,通过大规模生产进一步下杀产品价格,从而逼竞争对手退出市场甚至直接破产,从而在价格上升时大赚特赚。京东方的成功亦是同出一辙。
在力挺京东方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后,合肥市对集成电路产业显然是志在必得,两大国资“推手”为此准备了充足的弹药。
2016年1月,合肥建投发起成立合肥芯屏产业投资基金(有限合伙),利用市朝手段募集资金,服务于新型显示、集成电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聚发展。基金于2016年12月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备案。基金成立以来,已投资项目包括京东方10.5代线、力晶12英寸晶圆制造、安世半导体等项目。截至2017年6月,累计投资超过170亿元。
合肥产投参与了中兴合创基金、华登国际、建广基金、安徽省集成电路基金、新站基金等多只基金,总规模超过640亿元人民币,首期规模约263亿元。安徽省集成电路基金总规模300亿元人民币,首期100亿元,该基金由合肥产投代表合肥市与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中国科学院微电子所、安徽省投资集团、北京银库等机构共同设立。目前已成立基金管理公司,储备投资项目17个,拟投资6.05亿元。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