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王念、王军伟
石漠化严重的山区到处是光秃秃的石头,发展产业曾是不敢想的事情。新一轮脱贫攻坚实施以来,广西下足“绣花”功夫,结合石山区实际发展特色产业,并通过合作社、电商等方式精准对接大市场,许多穷山窝变成了“金窝银窝”,贫困户的钱袋子日益鼓起来。
石头缝里能生财,特色种养助脱贫
“真没想到这乱石上攀蔓的野生毛葡萄成了宝,每亩能卖2000多元。”贫困户韦显庚望着漫山遍野的累累果实说,他种了30多亩毛葡萄,终于有了摆脱贫困的产业。
韦显庚是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四把镇里乐村的村民。这个全国唯一的仫佬族自治县山区石漠化严重,却盛产根系发达的毛葡萄。近年来罗城把毛葡萄产业作为群众脱贫的抓手,县财政给予每亩600元补助。依靠这一产业,全县已有2200余贫困户8800多人走上了脱贫路。
在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下南乡景阳村,村民大力发展山猪养殖,贫困面貌逐渐改变。贫困户谭金汉今年养了3头母猪,生下的50多头山猪崽每头获纯利润200元,仅此一项收入就过万元。
景阳村山大沟深,林多地少,贫困发生率超过42%。现在山猪养殖使村民们有了增收的路子。村党支部书记谭联汉说:“普通猪肉每斤12元,山猪批发价每斤可达20至25元,全村靠养猪人均就增加收入600多元。”
过去村民石头缝里种玉米,收入低还不利于水土保持。如今各地因地制宜开展产业扶贫,特色种养业成为稳定的收入来源。百色山区水果带与沿江沿河沿路秋冬菜产业带交相辉映;宜州力推桑蚕产业扶贫,64个贫困村桑园面积超过7万亩;天峨打造山区现代高效生态循环产业示范带……在石漠化贫困山区,砂糖橘、桑树、板蓝根、山猪等种养业得到大力发展。
精准对接市场,电商助力拓展销路
特色产业藏在深山,一般较为分散,要助力贫困群众增收致富,必须形成规模并精准对接市常革命老区百色在产业扶贫上注重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目前有80%以上的贫困村都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同时政府搭台打通市场渠道,特色农产品通过“百色—北京”果蔬绿色专列,源源不断地进入首都市常
百色市田东县思林镇真良村位于右江河谷大石山区。致富带头人梁青松牵头成立火龙果专业种植合作社,村里贫困户全部入社,目前火龙果种植面积达1500亩,每亩产值近万元,覆盖到3个贫困村840户贫困户。梁青松说:“火龙果主要销往广东等地,只有对接全国大市场才有‘钱途’。”
电商是广西大石山区实现扶贫产业与大市场紧密连接的新渠道。入秋不久,天峨县的“龙滩珍珠李”便在朋友圈“刷屏”,农户王林秋每天要往上海、山东等地发货上百件。天峨电子商务协会统计,全县近一半“龙滩珍珠李”通过电商平台售出。百色芒果今年通过电商销售达1500万件。
目前,广西共有36个县获批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其中贫困县23个,吸引了阿里巴巴、京东、乐村淘、邮乐购等电商平台落地,打造了一批电商扶贫品牌。
有了产业,脱贫成果才能巩固
相对传统农业,特色种养业初期投入大,而贫困户普遍缺乏资金。广西及时出台多项政策对各地发展特色产业进行扶持。2016年广西出台《脱贫攻坚特色种养业培育实施方案》,各市县纷纷出台相关配套方案,通过苗木和肥料补助、产业发展资金等多种方式进行扶持。
百色市田阳县五村镇大路村缺水少土,人均耕地不足0.5亩。田阳县鼓励村民在石山上种植芒果树,给予苗木和化肥补助,50岁的杨国意从2014年起陆续种了20亩1700株。
“再过两三年,每株能挣100元。”杨国意对未来充满信心。百色市芒果种植面积115万亩,累计有25万多人通过芒果告别贫困。
同时,广西大力进行金融扶持,每个贫困户可以申请5万元小额扶贫贷款,由政府贴息。
家住大化瑶族自治县七百弄乡戈从村的蒙志保今年搬进了新房子,之前他和兄弟一直与父母一起住在上世纪60年代建的木房里。为摆脱贫困,2014年蒙志保三兄弟养起了当地特有的“七百弄鸡”,但因缺钱投入,规模小,赚钱不多。
2016年4月的一天,村“第一书记”黄佩珍给缺少发展资金的蒙家兄弟带来了好消息。他告诉蒙志保,可以贷10万元无息贷款。发展资金解决了,蒙家兄弟养鸡规模迅速扩大,2016年出栏量达到7000多羽,年底分红,每人拿到了3万多元。
“广西部署每个脱贫摘帽县都要有2-5个特色产业,每个脱贫摘帽村要有1-3个特色产业。有了产业,脱贫成果才能巩固。”自治区扶贫办主任蒋家柏说。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