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产业结构调整、化解过剩产能的压力下,北京市属国企为何还能维持这样的高增长速度?市国资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多年来市属国企以改革促发展,在创新中增效益的持续努力正在开花结果,北京国资国企改革向纵深推进的努力步入了收获期。
工业盈利占比近六成
位于南六环附近的北京奔驰厂区,直径6米的三叉星徽标识高高矗立,这是戴姆勒全球面积最大、综合化程度最高的乘用车生产制造基地。在这里,北京奔驰全新前驱车冲压车间近日正式投产,第一批X156冲压件下线。该项目仅用了21个月就实现投产,极大地缓解了生产瓶颈问题,提升了北京奔驰的产能。
北京的“国企”速度,体现在更多的数字上。市国资委最新统计数据显示,1月至10月份,各行业整体持续保持盈利,工业盈利最多,占市属企业利润总额的58.1%,其次是投资业,占利润总额的18.9%。数据显示,11家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5649.4亿元,同比增长27.1%;利润总额378.1亿元,同比增长62.3%。
“分行业来看,工业收入增长稳中趋缓,利润持续大幅增长。”市国资委相关负责人称,1月至10月,北汽集团实现营业收入1899.8亿元,同比增长20.5%;利润总额161.8亿元,同比增长37.5%。以北汽为代表的首都高端制造企业正加快实施绿色制造和智能制造技术改造,加速转型升级。
此外,在1至10月份,7家商贸旅游企业累计实现营业收入1469.7亿元,同比增长19.9%;实现利润41.5亿元,同比增长33.7%。农业经营稳定,实现营业收入309.1亿元,同比增长7.1%;利润总额8.6亿元,同比增长31.7%。投资业收入利润稳中有升,双双实现两位数增长,7家投资企业累计营业收入1018.8亿元,同比增长10.9%;利润总额123.0亿元,同比增长14.9%。
70户“僵尸企业”退出
落后产能和“僵尸企业”,拖了经济调结构的后腿,成了转型升级的“绊脚石”。北京国企根据首都战略定位,调整产业结构布局,展开了一场提质增效的“攻坚战”。今年以来,市国资委推动市属国有企业开展“僵尸企业”处置工作,确定了分类处置50户以上“僵尸企业”的年度工作目标。
“‘僵尸企业’的具体标准,主要包括五类企业,分别是连续三年及以上亏损企业、资不抵债企业、停产歇业企业、工商营业执照吊销企业和空壳企业。”市国资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市属国有企业今年已完成70户“僵尸企业”的退出,提前完成年度工作目标任务。通过处置“僵尸企业”,优化了市属国有资本布局结构,压缩了企业管理层级,切实减轻了企业的负担,提高了市属国有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
混合所有制激发国企活力
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举措。截至目前,市属国企共有95家进行了混合所有制改革,引进非公有资本金额合计200.31亿元,北京市属混合所有制企业已经占到企业总数的近七成。
据介绍,实施混合所有制改革,有利于市属国有企业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切实提升市属国有企业活力和竞争力,实现市属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有利于放大市属国有资本功能,引导和带动非国有资本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
在备受关注的员工持股试点方面,本市已批准6家企业进入首批员工持股试点企业名单,完成了市政府确定的2017年年度工作任务。
“员工持股试点有利于企业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激励约束长效机制,有利于更好地吸引和留住人才,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据市国资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试点企业中,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正达坤顺技术检测有限公司员工持股已进入运行期,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深圳院、北京798文化创意产业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员工持股即将进入运行期。
超额完成疏解整治任务
旧厂房变身花园绿地、老楼转型养老驿站、空房子成了社区便利店……在市民身边这样的场景随处可见,背后都少不了北京国企的身影。
首开集团与养老机构合作,将疏解腾退后存量房屋资源用于社区养老设施建设,新建的首开寸草养老院吸引了二十多位老人入住;京城机电旗下毕捷电机公司厂房腾退后,成了一个风景优美的“工厂式花园”,文创企业纷至沓来;疏解了低端市惩“开墙打洞”的小门脸儿后,二商食品、一轻百年义利店、金泰“金质生活”等门店开进了社区……在推进疏解整治工作的同时,市属国企积极探索功能转型提升,将腾退后的土地房产优先用于发展城市环境、优化社区生活环境、改善民生等领域。
截至目前,北京国企共完成疏解整治9大类共489项、涉及面积282.6万平方米,分别占年度计划的104.3%和102.3%,年度任务在9月底前就已完成。(记者 潘福达)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