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5月8日西安发布23条力度空前的人才新政开始,武汉的“落户新政”、长沙的“人才新政22条”、成都的“蓉漂计划”以及郑州的“户籍改革”相继落地。短短几个月内,包括济南、南京、杭州、郑州、青岛、厦门、天津、重庆等在内的二线城市,纷纷加入这场“人才争夺战”。而日前北京的加入使得这场抢人大战更为激烈。
为什么突然之间,这些城市对人才趋之若鹜了呢?
答案便在于,人力资本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日渐突出,而各个城市也对其愈加重视——说白了,二线城市抢的不仅是人,更是高质量的人力资本。
内生增长理论明确指出了人力资本对经济的长期增长的贡献,与人力资本相对应的是物质资本。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来说,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二者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是有所差异的。在物质财富较为匮乏的发展初期,经济的增长主要依靠物质资本投入的不断增加,这正是过去几十年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源泉;而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物质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相对减弱,人力资本在这一阶段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不断增大,而这正是我们当下经历的阶段。
在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各大城市积极推进产业升级。一方面,服务业蓬勃发展,对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增加;另一方面,在传统的制造业,落后产能遭到淘汰,高科技产业方兴未艾。而这也就决定了城市极度渴求能够推进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高端人才。像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凭借其发达的经济条件、完善的基础设施、优质的公共服务与广阔的发展空间,吸引着人才的持续流入。
但是由于我国经济已经告别高速增长阶段,资本报酬出现递减的趋势,薪酬的增长自然也逐渐放缓,这种环境下,一线城市薪酬优势的吸引力下降,而高昂的房价持续上涨成为重要的推手,把大批人才推向二线城市的怀抱,使得“逃离北上广”一度甚为流行。于是大批二线城市顺势而为,针对落户难、购房难等问题推出“送户口”、“送房补”等一系列优惠政策。
但是对大学毕业生而言,选择一座城市落户,首先考虑的是未来的职业发展,也就是说他们更看重一座城市的前景,这也是“逃离北上广”的风浪平息以后,很多人还是选择 “逃回北上广”的原因。对年轻人而言,大城市最吸引他们的就是无限的可能性。而房价,是影响他们决策的一个重要因素,但绝不是主导因素,因此,以住房补贴来吸引和留住人才,在短期可能有一定作用,但在长期,不确定性太大。
用政策优惠这些外生的刺激因素来吸引人才是一方面,但对一座城市的长远发展而言,更重要的是能够自己培养出城市经济建设所需要的人才。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武汉都以“留不住人才”著称。武汉坐拥79所大学130万在校大学生,但毕业生留汉比例远低于同为教育大省的江苏和浙江。当然原因有很多,而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就是,武汉的优秀企业太少。
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身份转变,这个过程是在社会中完成的,更具体来说,是在职尝在企业中完成的。如果一座城市没有足够多的优秀的企业,来为毕业生们提供完成身份转换的平台,那么城市就无法形成自己的人才队伍,进而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
因此,政府一方面要为优秀企业的入驻创造有利条件,尤其是破除制度方面的壁垒。另一方面,政府要努力培育创业土壤,为本地诞生优秀企业创造条件。总而言之,人才在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还将进一步凸显,各大城市对人才的争夺也必将愈演愈烈。引进人才固然重要,但倘若没有企业作为依托,引进的人才终有一天会流出。(盘和林)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