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世萧氏祖先的心愿
还没有走进麻涌镇麻四文化广场,一阵阵悠扬袅袅的粤曲已经先声夺人,即便是在大白天,当地的老人们也都会凑在一起,通过播放机听曲。兰陵古戏台就坐落与此,远远望去,古戏台正面上方屋脊的两端有挺拔的飞檐翘角,气势恢宏,属于典型的徽派建筑。走进观看,这里有雕梁画栋,雕刻了龙凤呈祥、松鹤喜鹊、招财进宝这些传统的吉祥雕像,还有一出出生动的戏文图。
据了解,兰陵戏台占地面积约200平方米,宽18米,深11米,高9米,戏台配以大量的祥禽瑞兽作为装饰,戏台木构件上雕刻有精美的龙凤浮雕,寓意龙凤呈祥。屋脊的飞檐饰有生动的人物造型,翘角饰有造型优美的鳌鱼,寓意事事如意,鱼跃龙门,独占鳌头;两边屋脊上的小松鼠寓意万代绵长,多“子”多“福”,类似的古戏台在珠三角已较少见。
位于岭南地区的古戏台,为何采用了徽派建筑风格?原来这当中还有一个真实的历史故事。东莞市文化名家工作室南梅园领衔人王卫东告诉羊城晚报记者,兰陵戏台,其历史可追溯至南宋末年,麻涌大姓萧氏祖先从中原兰陵转道安徽进入江西的景德镇,对景德镇戏台赞不绝口,并发誓有朝一日要建造一座一模一样的戏台。后来萧氏祖先继续南迁至古梅乡,并且从中原带来了黄麻种植,黄麻剥离需要再到河涌中浸泡,于是古梅就变成了如今的麻涌。
至清顺治十一年,后人萧奕辅考中状元,修建了“兰陵戏台”,并邀请十里八方的人都来戏台唱戏听戏,足足上演了三天三夜,最终完成了祖先的心愿。不过,随着时代变迁,清朝的“兰陵戏台”早已湮没于岁月无从寻觅。
近年来,为了重建戏台,麻涌镇工作人员专门到江西景德镇故地重游,寻找到一座与萧氏祖先描述相近的清代古戏台,由于该戏台年久失修,麻涌认真为戏台的每一块古砖做好标记,然后运回麻涌复原。至2014年年底,“兰陵戏台”在麻涌重获新生,成为体现“古梅乡韵”乡村游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今生粤剧文化的地标
“我们当时重建的原则是修旧如旧,重建的不仅仅是一个戏台,而是粤曲文化地标。”王卫东表示,麻涌镇如此大费周章地重建兰陵古戏台,为的就是为麻涌本地人民以及来麻涌旅游的游客们提供一个很好的欣赏品味粤剧的舞台,为麻涌古梅文化注入更加丰富的元素,在成为东莞乃至珠三角热门旅游景点。
事实证明,古戏台的重建,确实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包括麻涌在内的多个水乡镇街,早就被评为了“中国曲艺之乡”,为了推动地方戏曲传承发展,麻涌推出“古梅乐韵”曲艺欣赏周末专场演出,在周五至周日三天,由镇曲艺中心、各村(社区)曲艺社、红豆私伙局、新基民间曲艺社、漳澎小英雄粤剧团等团体轮番倾情献艺献唱,于
每周六晚7时30分准时在古戏台上演,节目包括乐器演奏、折子戏、粤曲新唱等。
百年戏台演绎千年古乐
2016年12月30日晚上,古戏台迎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音乐会。音乐会的主角是“国乐四大天王”之一,有着“琵琶王子”之称,同时也是现代五弦琵琶代表人物的方锦龙。琵琶作为古代丝绸之路上重要的乐器代表,在丝绸之路各国的音乐史上均留下了属于自己的经典音乐。当晚,方锦龙便是以此为线索,串起一场特殊的音乐会,乌德、西塔尔、锯琴、箜篌等罕见的乐器依次登场,虽然没有歌声、没有伴舞,只有一件件有着千年历史的古乐器轮番演奏着《丝路随想》、《春江花月夜》、《平湖秋月》、《爱的罗曼史》、《美国往事》等一首首大家熟悉的曲,让底下的观众闻所未闻、听所未听。
此前这样的演出只是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有过,到麻涌镇这样的小镇是头一次。方锦龙为什么要选择麻涌?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兰陵古戏台:“今天的这个舞台,跟以前的都不一样,以前都是在非常豪华的音乐厅,今天在一个非常古老的明清的建筑下面,古戏台演奏,我觉得更有感觉,因为用百年的戏台演绎千年古乐。”
跟方锦龙有着同样想法的曲友还不少。麻涌戏曲协会会长李耀豪就告诉记者,从4月22日开始,包括粤港澳三地不同市县的数百名粤曲拥趸就将汇聚古戏台,大家都将拿出绝活切磋。澳门音乐曲艺粤剧总会会长胡栋荣还将在现场举行收徒仪式。
文化带动旅游戏台焕新生
在兰陵古戏台对面,是麻涌另外一个文化景点“魁楼晚望”。2014年底,麻涌镇一同启用了“魁楼晚望”、“兰陵戏台”、“白鹤榕荫”、“梅林曲苑”4个文化景点,以厚重的文化底蕴,引领当地旅游产业发展,带动整个麻涌及东莞水乡片区商贸流通的持续活跃,使得第三产业持续发展完善。麻涌镇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些文化景点的开放,就是为珠三角乃至港澳台粤曲爱好者提供展示文化、交流粤曲、回忆乡愁的新平台。
文化带动旅游,2017年麻涌全镇接待游客300万人次,旅游收入超过6亿元。仅2018年第一季度接待游客120多万人次,旅游收入约1.8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48%。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