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 > 正文

[理上网来]徐宁:以系统思维构建新时代技术创新体系

发布时间:2018-07-26来源:未知 编辑:生活头条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这为新时代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

  过去,谈技术创新往往着眼于创新活动,主要从微观主体的角度考虑,如科技人员、企业的技术创新行为。新时代,对于技术创新要把视角从“创新活动”层面提升到“创新体系”层面来考虑。也就是说,要树立系统思维,将技术创新体系中的各相关主体及其角色、功能、相互关系考虑进去,构建目标一致、有机融合、共生共荣的技术创新体系。

  从经济活动视角看,可将技术创新按照创新过程简单分为两个阶段:一是“知识生产”,即把资金转化为原创知识,主体是科研机构,该过程具有一定的外部性,目标是产出更多更先进的知识;二是“知识应用”,即把知识转化为资产加以应用,主体是企业,以市场行为实现,目标是在市场上实现利润最大化。构建技术创新体系应注意区分这两个阶段的不同特性。

  以系统思维来看,与技术创新体系相关的主体包括政府、科研机构、企业、中介平台和市场,五个主体各就其位、相互关联、彼此影响,构成影响技术创新的五种力量。我们要对这五个主体在技术创新系统中的角色、功能和作用方式深入分析,以提升整体创新能力为目标,构建“技术创新体系”。

  一是政府。从目标来看,以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带动产业竞争力提升是政府追求的目标;从功能上看,政府虽然并非创新主体,却应该发挥为技术创新提供有利的制度土壤的作用,并营造鼓励创新的氛围。在技术创新的“知识生产”环节,政府是投入者,这种投入不应考虑短期经济回报,而应看重公共社会效益,不从短期判断而从长远考虑,以产出多且好的知识为目的。在技术创新的“知识应用”环节,政府应当充分让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定位于营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鼓励企业家精神,给企业减负、松绑,降低企业应用知识成本。

  二是科研机构。科研机构位于技术创新体系的“知识生产”环节,是知识的生产端、产业创新的策源地。科研机构的力量决定了知识供给的能力和质量,没有这个源头,技术创新便会成为无本之木。科研人员是知识生产的主体承担者,对于专业性人才,无论是从事理论创新还是应用创新,都应该积极引导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从事知识生产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释放创新活力,弘扬“知识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钉子精神,为基础创新、原始创新的知识生产打下坚实基础。同时,还应积极引导科研人员以市场应用为目标开展研究,为产业提供源源不断的优质的“知识供给”。

  三是企业。企业是构成经济体系的基础细胞,是技术创新体系的应用端。企业的行为逻辑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寻求有利于其进行产品化的技术,通过资金、人力等资源的投入,将生产的产品在市场上销售获得回报。这是创新系统中的后端环节,也是检验创新体系是否有效,能否实现技术创新目标的“惊险一跃”。要充分发挥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技术转化动力,提高其“知识应用”收益。当前,我国已经具备了较为完备、优质的产业基础,这为形成现代化的产业创新体系构筑了良好基础。而对于企业,在高质量发展阶段,应着力进行产业升级,特别是以技术创新为推动和以消费升级为引导的产业升级尤为重要。

  四是中介平台。从技术创新过程的两个阶段来看,其主体、目标和运行方式存在较大差异,知识生产到知识应用两个环节之间存在衔接障碍。中介平台在技术创新中发挥着桥梁作用,其作用是将“知识生产端”和“知识应用端”更紧密地联结,通过产业化研究、技术孵化、专利服务、资金扶持、法律支持等专业化服务,使技术更靠近市场,市场更接近技术,从而实现技术从“实验室”到“市场”的转化。因此,应充分发挥各类平台对技术产业化的专业支持功能,以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为例,其定位是帮助科研机构的技术向产业靠近的技术孵化平台,帮助企业在科研机构中寻求更好技术,在技术创新系统中发挥中介平台的作用。

  五是市场。市场是产业的终端,是产业创新所有环节的“最后一跃”,是技术创新的最终检验场。技术能否真正实现产业化,带来创新价值,最终将由处于市场终端的消费者用手中的货币投票决定。因此,市场需求对于技术创新体系,尤其是产业创新体系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驱动作用和引导作用。同时,要将市场需求对技术创新的驱动作用前置到知识生产环节,贯通于整个创新过程。新时代,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市场需求逐渐向着高端不断升级,这将从终端逆向引导技术创新,是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利好因素。我国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要充分利用这个优势,通过高端需求市场的培育,逆向整合和驱动包括国内和国外的高端技术,实现产业和经济体系的创新升级。

  最后,还应深入研究五个主体之间的连接方式及发挥作用的机制,了解他们之间相互影响的方式和结果,从而更深入地了解技术创新体系的运行模式。(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南京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 徐 宁)

大家都在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