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花呗套现快速到账流程方法,花呗提现如何防止被骗上当
发布时间:2018-09-21来源:未知 编辑:生活头条
2018年全球经济形势不确定因素增多,国内经济稳中有变,中国企业如何应对变化稳步“走出去”?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副院长丁远在2018夏季达沃斯期间接受新浪财经专访时为企业支招,一要谋好战略,切忌跟风;二要注重财务构架、财务规划,“短借长投肯定要了命”;三要研究当地文化、政策等环境差异,避免“美国病”;四要耐住寂寞,韬光养晦。
“出海”大环境没有实质性变化
随着中兴、华为、ofo等中国企业“出海”遭遇坎坷,当前是否还是“走出去”好时机成为很多企业的忧虑。丁远认为,当前国际经济环境有变,但全球化发展的趋势并无实质变化。
丁远表示,短期看,外部环境因素引发企业走出去短期受阻的“蝴蝶效应”。这些外部因素一方面是监管的变化,前些年向外投资受到政策鼓励,2015年一大波企业“走出去”,如今为防范外汇流失和高杠杆风险,监管政策比较中性偏紧。另一方面,当前部分企业海外经营风险暴露,“被蛇咬”的企业不少,加之资本市场内外场套利模式难以为继,综合影响下企业“走出去”难度加大。
但从长期看,全球化趋势不变。丁远指出,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市场,消费类和服务类企业未来发展前景很好,在全球化方面也更有优势。
谈及全球经济新局势下的中国经济发展影响,丁远认为其对中国经济根本面没有太大影响,但对心理冲击较大。“很多中国企业布局全球化,不只纯粹考虑产业链和供应链的有效性,把厂建在哪儿,还要考虑避免关税壁垒。所以很多企业在制造环节也开始国际化,这会加速中国制造业向其他国家的转移,形成风险上的对冲”。
企业布局全球化有两大常见风险
从万达海外资产减持,到中兴、华为5G海外业务受阻,再到商务部公布的前七月房地产、体育和娱乐业海外投资没有新增项目数据,中国企业全球化布局的“好消息”减少。丁远认为背后原因每个企业都有差异,综合来看,企业海外发展存在两大常见风险。
其一,缺乏战略考量,对财务风险控制不够。丁远提到,万达海外业务遭遇“滑铁卢”,一大原因是个人决策下的激进,导致风险控制不足。“很多中国企业在国内跑马圈地形成优越感,走出去环境复杂,加之经济复苏变缓,旧模式不一定能成功”。企业应清晰海外发展战略,不跟风,并做好财务构架、财务规划,“短借长投肯定会要了命”。
其二,不守国外“游戏规则”。丁远认为,“违规”是中兴事件的一大诱因,了解并遵守海外规则,是企业全球化布局规避风险的重要方面。
在丁远看来,ofo小黄车海外业务的收缩,也与国内外环境、文化差异有关。“在欧洲,人行道窄小,大量投放共享自行车不实际。”他认为,共享单车在海外发展,还面临注册使用时对个人信息保护不足的问题。
“国内所谓共享经济下的平台,很多面临太注重流量、成长性,缺乏对个人隐私信息的尊重和保护,风险很大”。丁远表示,“共享”要想健康,就会变成社会服务的事,资本不会看重这样的领域。“现在国内共享经济受追捧,很大程度上是现在烧钱,但期待着下一轮的‘石油’,也就是数据产生的变现”。
新兴产业“出海”得啃硬骨头
对于中国新兴产业企业“出海”现状,丁远的看法是,“现在走出去很难”。他举例称,阿里巴巴、蚂蚁金服到东南亚发展,也需要一个个“硬骨头”去啃,一则文化差异,二则国外市场割裂。“一个国家顶多中国一个省的量,不容易”。
但新兴产业海外机遇仍然不容小觑。丁远认为,阿里巴巴做的事,对发展中国家很有价值,这些国家交易成本高,如果能通过低成本的模式,把交易端各参与方高效嫁接在一起,对当地经济发展、降低交易成本将有很大贡献。“但好的想法和做起来不是一回事,简单地把中国的东西复制过去是行不通的”。
丁远提醒,企业布局海外,一定要有对当地的文化了解的人才,因地制宜。“中国企业也很容易犯‘美国病’,美国大公司做一件事习惯简单复制,对不同文化的敏感度,不像欧洲公司那么强,欧洲国家都很小,稍微一拓展就跨境,一跨境就要知道要适应人家的做法”。丁远认为,中国企业还得经历一个长期的学习过程。
技术创新要“韬光养晦”耐得住寂寞
9月18日至20日在天津举办的2018夏季达沃斯以“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打造创新型社会”为主题,中国企业能否在此次赛跑中拔得头筹成为全球商界领军者关注热点。
丁远向新浪财经表示,中国有很大希望在部分领域领跑,比如移动支付、电子商务、消费行为学大数据分析以及物联网等领域。“中国人消费习惯的变化和不专一性,给这些领域的企业带来很大机会。中国试验田规模特别大,可以试,可以纠错”。
“但别指望所有领域、所有人都领跑”,丁远提到,在技术创新层面,中国已经在加大投入,但还会面临较大挑战。“现在中国核心的创新还是在商业模式上的创新。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市场大,容易做到规模,在这一过程中,又可以反复优化。但技术创新难度更大,对人耐得住寂寞和积累的要求更高”。
“国内很多企业都是‘放卫星’式的,缺乏坚持和积累”。丁远建议,企业应韬光养晦,忍得住寂寞,创造出大家喜欢的、需要的产品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