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 > 正文

当代“愚公”花费36年 在悬崖峭壁凿出9.4公里水渠

发布时间:2018-10-20来源:未知 编辑:生活头条

  【震撼】用36年,当代“愚公”带村民在悬崖上凿出9.4公里长的“生命渠”!

  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一个必须要完成的任务。

  △悬崖峭壁上的水渠

  今天,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走进贵州的大山深处,去看一条人工修建的引水渠,它穿行在崇山峻岭之中。为了引水进村、脱贫致富,一位村支书带领百姓在悬崖峭壁上,修凿了36年.。。

  当代“愚公”花费36年时间 在悬崖峭壁上凿出9.4公里水渠

  九月下旬的一个工作日,一群游客从重庆赶到贵州遵义草王坝参观。他们不远千里来到这里,除了观看山清水秀的景色,更重要的,是来看村庄里的一条水渠。

  这条全长9.4公里的水渠是上世纪当地村民花费了36年时间,用极其简陋的工具,肩扛手提,一点点修凿而成的。草王坝1100多位村民的用水,都依靠这条水渠。

  团结村草王坝位于大山深处,目前有1100多人,其中110人都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占到了村里的十分之一。历史上,这里是出了名的穷村,贫穷的根子就是缺水。由于贵州山区大部分都是喀斯特地貌,这里的土地根本留存不住地表水源。全村人只能每天排队在一口老井打水喝,井水浑浊,难以入口。由于缺水,村里也只能种一些耐旱的苞谷。粗硬难咽的苞谷沙饭,是当地人常年的主食。

  与草王坝村缺水的窘境相比,几公里外的野彪村有一条河流,水源十分充足,但两村之间被大山绝壁所隔断,草王坝村只能望水兴叹。

  原草王坝村党支部书记黄大发被誉为当代的愚公。上世纪五十年代,当时只有23岁的黄大发当上了草王坝村的大队长。看着村子因为缺水而贫穷的窘境,23岁的他就下定决心,一定要把水源引进村子,改变村里贫穷落后的面貌。1962年,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草王坝村的引水工程开始了。

  要把山那边的河水引进村,首先要凿一条一百多米长的穿山隧洞。没有机械,黄大发带领村民们用铁锤和钢钎,摸索着一点一点开凿。历经二百多天,终于把隧洞打通了。但由于修渠技术过于落后,修修补补十几年,水就是进不了草王坝。

  上世纪70年代,这条投入5万多次人工,长12公里的水渠不得不被废弃。就在大家心灰意冷的时候,执着的黄大发始终没有放弃修渠的梦想。他认识到要想修渠,不懂技术是行不通的。为了帮助草王坝修水渠,1989年,上级部门专门抽调黄大发到水利站当辅导员,跟班学习水利技术。当时已经50多岁的黄大发非常珍惜这次机会,学习了大量水利知识。

  原草王坝村党支部书记 黄大发:我不识字,人家怎么干,我就记在心里头。亲眼看到了,就是在实现我的梦想。

  1991年,学到技术的黄大发回到村里,张罗着第二次修水渠。可经历过上一次修渠的失败,有不少村民对修渠持怀疑态度,然而黄大发对修渠的态度非常坚决。

  原草王坝村党支部书记 黄大发:今天修不完,明天修,明天修不完,后天修。

  县水利局被黄大发的执着精神感动,同意立项修建水渠。当地政府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拨付6万元现金和38万斤玉米折抵为工程款。

  在绝壁上凿水渠,需要从这片叫擦耳岩的悬崖顶上把人一点点往下放,然后悬在绝壁中施工,脚下就是万丈深渊,当时请来的专业施工队都望而却步。关键时刻,57岁的黄大发二话不说,把缆绳系在自己身上,让人拉着翻下了悬崖。村民回忆,如果当时绳子断了,或者人拉不住,黄大发掉下悬崖就没有生命了。

  开山修渠、引水进村,一生只为这一件事忙碌的黄大发,从1992年开始,每天带领着两百多人扎进深山。每次背炸药,黄大发都要步行二十多公里,鞋不知磨破了多少,脚也被磨破了皮。过年时,黄大发也会带着一家老小上山修渠。在黄大发的带领下,水渠在悬崖峭壁上被一米一米开凿出来。

  经过三年的努力,1995年,一条总长为9.4公里,地跨3个村,绕三重大山,过三道绝壁,穿三道悬崖的“生命渠”,终于通水了,村民们亲切地把这条水渠称为“大发渠”。

  2004年,年近七旬的黄大发从村支书岗位上退休。但他仍然每隔几天就要带着村民巡查水渠,维护着全村的生命之渠。

  如今,黄大发带领村民用愚公精神修大发渠的故事,已经四处传开,大发渠也由此成为当地旅游的一个新地标。2017年,为了方便游客们参观大发渠,当地政府修建了一条近2公里长的栈道。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无不被大发精神所感动。

  大发渠成“致富”金渠 彻底拔掉草王坝穷根

  当代愚公的故事,也让大发渠成了一个新的旅游景点。有了源源不断的河水后,村里的农业生产、村民的生活发生了变化。

  九月下旬,草王坝的稻子成熟了。草王坝村民徐国会正忙着收割他在梯田里种的5亩水稻。徐国会的这些稻田,都是大发渠修通后才开垦出来的,每亩都有1000多斤的收成。

  徐国会家1995年前全靠种苞谷、红苕、小麦,一年根本不够吃。1995年大发渠通水后,徐国会开始荒坡开垦梯田,种成了稻谷,不仅一家够吃,还能剩点供孩子读书。

  徐国会家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大发渠修通后,他每年都靠种水稻、打零工供孩子们读书。

  为了增加收入,尽快脱贫,2017年,徐国会在当地扶贫干部的帮助下养起了猪。徐国会养猪的利润是一万元,加上卖点稻谷的2、3千元收入,家里的年收入可以达到2万多元左右。

  徐国会一家预计将于今年脱贫摘帽,像这样的故事正在草王坝不断上演。大发渠通水后,村民们纷纷建梯田、种水果、搞养殖,有的甚至在自家屋顶上养起了鱼。

  贵州省遵义市团结村村委会副主任 徐向阳:1995年以前,草王坝村的人均收入是80元。自从1995年以后,水渠修通了,2015年我们村的人均收入达5760元,整整翻了70倍,也为我们脱贫致富开辟了一条希望之道。

  眼下,村子里的生态旅游和生态农业都在顺利展开。随着八方游客络绎不绝地到来,团结村有望在2019年彻底摘掉贫困村的帽子。

  半小时观察

  “要想富,先修路”,这个道理谁都知道。但在很多贫困地区,要在坚硬的大山深处、悬崖峭壁上修出一条致富路,更是艰难。最终,这条肩挑手扛修凿而成的大发渠,养活了一个村庄,也带动了一个地区开始脱贫致富。相信脱贫攻坚的事业,在很多地区都面临着或多或少的困难与阻碍,但有志者事竟成,打赢脱贫攻坚战,需要的是新时代愚公精神。我们为黄大发一辈子的艰辛付出点赞,也祝愿大山深处的贫困村早日脱贫。

大家都在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