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实践者]雅鲁藏布江北岸章达村的“扶贫娘子军”
发布时间:2018-10-24来源:未知 编辑:生活头条
章达村地处雅鲁藏布江北岸,属于西藏自治区山南市扎囊县阿扎乡。村委会主任强巴次仁不会说汉语,记者和他交流起来有些困难,此时突然闯进一个女孩,很利索地介绍起村里生态岗位的情况。女孩叫李艳妮,是驻村工作队的一员。“驻村工作队都是女孩子。”强巴次仁说。
于是,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有机会认识了章达村驻村工作队的5名队员。她们在青藏高原上与章达村同胞一起脱贫攻坚。队长江阿珍说:“我们是一支娘子军,有藏族有汉族,平均年龄26岁。”
图为五位驻村工作队队员合影(前排左起:江阿珍、卓嘎、洛桑卓嘎;后排左起李艳妮、次珍)。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魏永刚摄
5位姑娘一台戏
章达村驻村工作队5名队员,来自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经历,但有一个共同心愿:努力帮助村里的同胞脱贫。
江阿珍2011年南京农业大学规划专业毕业后,回到山南市工作。她先在县政府办公室工作,后到阿扎乡担任党委组织委员,并被派驻章达村。
尽管以前有过驻村工作经历,但对于担任队长,她还是感到有些压力。她说:“我当天晚上辗转反侧,想着怎么做好驻村工作,会有哪些队员和我共事,如何带领队员与群众打交道等,一个个未知数在我眼前闪过,让我睡不着。”
洛桑卓嘎是章达村第一书记。在5名队员中,她是最早来到村里的。这位毕业于西藏民族大学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2015年从阿扎村到这里担任第一书记。因为父亲是村干部,从小耳濡目染,洛桑卓嘎对做好群众工作有不少感性认识,也是5名队员中“经验最丰富的”。她说,在村里住了3年,与群众都很熟悉了。她熟悉群众的“方法”简单而有效:“走得勤些,就认识了;走得多了,就熟悉了。”
洛桑卓嘎和村里上学的孩子们最熟悉,这让队员们称道。章达村3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中,有9名大学生。这些大学生放假回来,都喜欢到村委会找洛桑卓嘎,她和这些孩子有谈不完的话题。
还有一位姑娘叫卓嘎,毕业于西藏职业技术学院林业技术专业。卓嘎也是2015年来到章达村的。3年驻村经历,她的体会是:日常工作就是为老百姓服务。她的帮扶对象是一位75岁、有眼疾的老人,卓嘎姑娘时常去家里帮老人打扫卫生,给老人做饭。
另一位工作队队员次珍2014年从东北大学毕业,2017年9月份来到章达村。虽然驻村时间不长,但她对自己的“角色转换”却体会很深。她说,对于群众的事不能有“小事不想办、大事办不来”的想法,每天和他们打交道,就要把他们当亲人一样对待。哪怕是开一个证明材料,复印一张身份证,都要用心去做好。
李艳妮是驻村工作队中唯一的汉族姑娘,她从遥远的山西长治来到这雪域高原。这位25岁的女孩毕业于太原师范大学,先在拉萨作了一年志愿者,后参加公务员考试来到扎囊县阿扎乡,入职不久即被派驻到章达村。“进藏两年,从志愿者到基层公务员,了解更多的不是工作本身,而是这里的人文、自然、信仰、情怀等。蓝蓝的天空、飘逸的白云、不息的江河、连绵的山川,都让我十分喜欢。”她说。
2017年章达村刚刚退出贫困村行列,江阿珍和她的队员们与村里人经历了脱贫攻坚过程。她说:“村里还剩下3户建档立卡户没有脱贫,我们要帮助他们熟悉政策,落实政策,让他们在政策的阳光下过上小康生活。”
扶贫帮困故事多
每一个驻村工作队员都要结对帮扶一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这是对驻村工作队员的要求。章达村驻村工作队的5位姑娘,除李艳妮今年1月份才来到村里,没有联系贫困户外,其余队员都有帮扶户。说起帮扶贫困户,每个队员都有讲不完的故事。
卓嘎最大的快乐是动员帮扶户的孩子回来和家人一起过了个节。她的帮扶对象是一位老奶奶,她按要求住到这位沙珠奶奶家里。沙珠奶奶是一位独居老人,老人养子常年在拉萨打工,很少回来,家里因为缺少劳动力而致贫。“了解到这些情况,我内心感到十分不安,想为奶奶真正做点什么,而不是单纯去送慰问品慰问金。”她说,老人最大的期盼就是孩子能多回来看看。
于是,卓嘎姑娘联系到老人的养子扎西多吉。通过多次电话沟通,扎西多吉终被感动。“今年望果节,扎西多吉主动回来看望老人,为老人购置新藏袍,与老人共同过节。”卓嘎说:“看到老人满意的笑脸,我也特别满足,莫名的有种踏实感。”
江阿珍这些天最快乐的是,她帮扶的贫困户主动提出要脱贫。帮扶户主人叫索朗多吉,家里共4口人,夫妻二人和两个儿子。虽有劳力,但是母亲索朗卓玛常年在家务农,照顾牲畜,其余3人因缺乏技能无法外出务工,只能干点体力活,赚取微薄的工钱维持生计。
入户扶贫,江阿珍紧盯索朗多吉的两个儿子,动员他们学一技之长。两年里,他们都考取了装载机驾驶执照。大儿子其米多吉拿到执照后即到附近的措美县开装载机,每月有6000元的收入。小儿子平措也在附近的藏草基地务工,每月能挣2000元左右。
今年9月份,江阿珍再到索朗多吉家时,索朗多吉的妻子握着她的手说不用再送慰问品了,他们全家开了家庭会议,自愿退出贫困户。“看到索朗多吉一家如今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我也心生幸福感。”江阿珍说。
并不是所有故事都圆满,帮扶贫困户也有苦恼。洛桑卓嘎帮扶的贫困户西洛次仁家有5口人,其中劳力3人、学生1人,还有一位慢性病人。了解到这些情况,洛桑卓嘎入户时鼓励西洛次仁的儿子边玛多吉去学习一门技术。2017年,边玛多吉参加了山南市创业培训,但是没有什么起色。最近一次入户,洛桑卓嘎又鼓励边玛多吉参加挖掘机技术培训。“一个人有了一技之长,就可以带动全家脱贫,”洛桑卓嘎希望自己的信心能鼓起边玛多吉的勇气。
动员孩子回来陪陪老人,鼓励劳动力参加职业技术培训,帮助贫困户谋一份工作,这些点滴故事,串起了5位姑娘在章达村的生活,也连缀起章达村脱贫的过程。谈起这些故事,姑娘们羞涩地说,“这些事情太平凡了,没有什么好记的”。然而,正是这些平凡的故事,书写了一个个村庄脱贫的历史。
为成长铺设底色
章达村有179户777口人。住村扶贫,第一次一起深夜巡逻、第一次一起下厨做饭、第一次一起入户调解纠纷……每一项工作都给5位姑娘留下了难忘的记忆,也都是真切的考验。
5位姑娘中,山西长大的李艳妮离家最远。思念是她挥之不去的情感。她说:“看到晋字头车牌,心里都是激动的。”这个已经被高原阳光晒出一抹“高原红”的山西姑娘感慨,“对于西藏这片土地,因为陌生,所以没有预期。我在这里收获的大多都是意外,也不乏惊喜”。住在村里,深入农户,近距离感知普通人的生活,在蹩脚的话语中哈哈大笑,在尴尬中熟悉,新的朋友圈也慢慢建立起来。李艳妮觉得“这都是平常事,但更具价值。”
作为队长的江阿珍,每次开会、入户时,都要在前一天晚上作好笔记,把会议内容和入户要了解的问题全部翻译成藏文。在村里住了几年,现在她可以全程用藏语召开村民大会,调解矛盾纠纷,入户宣传政策。她说:“从来没有想到自己能做到这一点。”
在村里住久了,姑娘们体会更多的是村里人那种质朴的感情。也许这些感情没有多少表达,但却是浓烈可知的。
今年望果节,江阿珍帮扶的索朗卓玛来到村委会,送来一袋土豆、一块酥油。江阿珍说:“我突然觉得自己在章达也有了亲戚。”卓嘎帮扶的70多岁沙珠奶奶虽然有眼疾,却时常也会到村委会给姑娘们送些鲜榨油、糌粑、奶渣等。
卓嘎说:“来往多了,我对这片土地有了一种家的感觉,在村里多了一个奶奶,她就像我的家人。想到这些,平日里所做的工作都变为满满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住村扶贫对5位姑娘们来说是一段独特经历。记者告别章达村后,姑娘们发来一段微信,其中有这样一句话:“住村经历必将在我们的人生中增添一道别人没有的底色。”有了这样一道“底色”,我相信,她们今后会走得更好。(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魏永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