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观点 > 正文

云南保山:服务为“桨”助就业梦想远航

发布时间:2018-11-03来源:未知 编辑:生活头条

  本报记者 王冰报道

  近年来,云南省保山市立足实际,以服务为“桨”,全力促进贫困劳动力分类分批实现就业脱贫。今年前三季度,该市共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21.87万人次,开发就业岗位3.06万个,新增转移就业14.75万人。

  “我们鼓励劳动力能出村就业的就不在本村,能出乡就业的就不在本乡、能出县就业的就不在本县、能出市就业的就不在本市、能出省就业的就不在本省。”保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郑治刚介绍,保山已建立输入地政府主导、输出地政府积极配合、驻外联络处协调联系、民工救助中心实施法律援助的“四位一体”维权和劳动力输出网络。2016年以来,保山赴上海实现就业的贫困劳动力达6000多人,年收入每人平均达5万多元,实现外部就业脱贫。

  为助力就业梦想“远航”,保山市建立跨区域、常态化的岗位信息共享和发布机制,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招聘活动,为贫困劳动力和用人单位搭建对接平台,引导更多贫困劳动力参与劳务协作实现到城市转移就业。如:隆阳区依托特色种养殖、发展乡村旅游等实现就近就地就业;龙陵县建立村级人力资源服务合作社,对接县内外用工企业或中介机构承接劳务外包;昌宁县根据供求信息向县内企业、酒店、餐馆等用工单位推荐2000个以上贫困劳动力。

  保山工贸园区是云南省省级工业园区之一,属全国纺织产业转移试点园区、云南省省级小企业创业示范基地、云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目前入驻企业133户,员工达8000余人。针对园区和企业用工需求,保山市人社部门积极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有序引导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到园区企业就业,让有转移就业意愿的农村劳动力不再从事农业生产、也不在农村打工,成为产业工人,共吸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5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2500多人,新增就业岗位3万个。

  以规模农业带动脱贫就业亦是保山用心用力划的“桨”。该市设立2亿元农业产业发展基金,采取“51+49”合作模式,扶持发展11个土地流转上万亩的规模农业示范区,使农民特别是贫困户在一份土地上获得租赁、务工、效益分成三份收入,带动1500名贫困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施甸县的万家欢项目就带动木老元、摆榔两个特少民族乡的1200余户贫困群众,实现地租收入300余万元,346名贫困群众到企业打工,每年实现务工收入913余万元,户均增收2.64万余元。

  按照“因产施培、因才施培、因岗施培”的原则,派教师、送设备、送教材到田间地头、车间工地、产业园区,保山市“挖空心思”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通过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民族特色手工艺培训、技能教育长期培训等,切实提升贫困劳动力就业创业技术技能,激发贫困劳动力脱贫攻坚内生动力,培育了大量的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全市共发展农家乐1700多家、民居客栈400多家,营业收入超过8亿元,吸纳农村贫困人口就业9083人,实现贫困人员人均增收1.38万元。

  郑治刚表示,针对“无法离乡、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农村贫困大龄劳动力、残疾家庭劳动力和有重病患者家庭劳动力,保山市积极开发一批公路养护、护林护草、生态管护、扶贫工作信息员、农村保洁、治安巡逻等乡村公共服务公益岗位,鼓励引导对符合条件的就业困难的贫困劳动力到公益岗位上就业。截至目前,全市共聘用1264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为生态护林员,每名护林员每年获得1万元的护林工资收入,4500人实现脱贫。

大家都在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