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观点 > 正文

援疆医生马启敏:为新疆留一批带不走的医疗队伍

发布时间:2017-07-06来源:未知 编辑:生活头条

马启敏在为患者实施手术。右二,图片由本人提供
马启敏在为患者实施手术。右二,图片由本人提供

  天山网讯53岁,即将退休的年龄,马启敏顾不上给刚刚从医的女儿一些指点,匆匆背起行囊第二次跟着河南省援疆医疗队走进巴里坤县,参与当地医疗援疆工作。马启敏最大的愿望,是为巴里坤县培养一批带不走的医疗队伍和人才。

  多次填补新疆医疗空白

  7月6日,马启敏要面临的是一例复杂的手术:筋膜内保留子宫动静脉上行支子宫全切除术。在2017年的3月和5月,马启敏已经在巴里坤县成功做了两次。在马启敏来疆之前,这种手术在新疆还是空白。

  2015年,河南省安阳市妇幼保健院妇二科主任马启敏,作为河南省第七批援疆医疗队队员在新疆巴里坤县人民医院工作半年。第一次援疆,马启敏带领巴里坤县医院的同事,先后完成恶性肿瘤手术1例,子宫全切术18例,妇科手术46例,高危妊娠孕妇剖宫产50多例。最忙的时候马启敏一天就做了六台手术。

  “5加2,白加黑”,只要遇到急诊病人或手术,马启敏总是随叫随到,从无怨言。新疆的同行都敬佩地称她为“妇产科里的120”。

  在第一次援疆结束,即将返程的前一天晚上,已经整理好行装准备休息的马启敏,被急促的电话惊醒:从下劳坝乡冒雪转来一名中央性前置胎盘大出血休克高危孕妇,急需手术!

  马启敏闻讯赶到手术室,马上组织抢救。从凌晨2点钟一直忙到凌晨6点钟,终于使母子转危为安。早上8点钟,一脸疲倦的马启敏踏上了返回安阳的行程……

  为巴里坤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2015年,刚到巴里坤县人民医院,马启敏发现这里的条件还赶不上内地的乡镇卫生院。马启敏暗下决心,一定要为巴里坤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她迅速组建了妇科门诊、妇科病房,把原单位先进的管理模式和规范技术移植到了巴里坤医院。当地医护人员技术跟不上,她就天天坐门诊、带学徒,每天查房,手把手倾囊相授,把自己20多年的临床专业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当地医务人员,让许多危重病人转危为安。

  2017年,巴里坤县迎来了第九批24名河南援疆干部,马启敏又在此列。有过半年的援疆经历,马启敏非常清楚当地群众对先进医疗技术的期盼有多迫切。

  马启敏不仅在医疗学术上对巴里坤县提供了帮助,在管理制度,人才培养上也为新疆带来了新进步、新变化。在马启敏到达巴里坤县人民医院之后,她认识到不仅要在她援疆工作期间提高巴里坤的医疗水平,还应该教会当地的医生,为巴里坤培养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马启敏在巴里坤县人民医院建立了师徒制,援疆医疗小组的每位医生都带着当地医疗团队的医生,为了更好的将技术留在当地,提高当地医生的治疗水平,每组师徒互相监督学习,互相考察考核。

  经过马启明及其他援疆医生的培养,在妇科手术中,如宫外孕、卵巢囊肿等中高难度的手术,当地医生都能自己独立完成。

  24小时的马大夫热线

  2017年,报名第二次援疆的马启敏,临来前就已经通过微信,与巴里坤的同事就妇产科刚收治的一位子宫脱垂病人的手术问题进行交流,参与会诊、研究手术方案。

  马启敏人未到疆,却已经提前做好了手术准备。在到达巴里坤的第三天,就成功地为患者实施了阴式子宫切除手术。

  这次在微信里的讨论给了马启敏灵感,为什么不为患者建立一个朋友圈里的热线,通过微信为偏远地区交通不便的患者解决一些在家就能医治的疾病。

  朋友圈建立起来了,里边包括县医院的同行、乡镇卫生院的医生,这个朋友圈把偏远地区的危重患者、交通困难的复诊患者当成服务对象。一方面随时随地与圈内的同行沟通,实现多方会诊;另一方面可以方便患者咨询,有效解决偏远乡镇农牧民看病难的问题。

  2017年3月22日,天刚蒙蒙亮,巴里坤县34岁的哈萨克族孕妇曼妮扎妊娠合并多发肌瘤,提前临产,情急之中,她连忙通过“马大夫在线”向马启敏求救。马启敏顶着鹅毛大雪赶到医院,为她实施了剖宫产加多发肌瘤剜除手术。得益于手术及时,曼妮扎母子平安。

  马启敏第二次入疆刚刚一个月,“马大夫在线”的朋友圈就已发展成员200余人。患者称这个朋友圈为“我的家庭医生”,同行称为“24小时的马大夫热线”。

马启敏在为患者实施手术。右二,图片由本人提供
马启敏在巴里坤县人民医院坐诊。(图片由本人提供)

马启敏在为患者实施手术。右二,图片由本人提供
马启敏关心住院病人,查房一次不落。(图片由本人提供)

马启敏在为患者实施手术。右二,图片由本人提供
马启敏在为患者实施手术。(右二,图片由本人提供)

  天山网讯53岁,即将退休的年龄,马启敏顾不上给刚刚从医的女儿一些指点,匆匆背起行囊第二次跟着河南省援疆医疗队走进巴里坤县,参与当地医疗援疆工作。马启敏最大的愿望,是为巴里坤县培养一批带不走的医疗队伍和人才。

  多次填补新疆医疗空白

  7月6日,马启敏要面临的是一例复杂的手术:筋膜内保留子宫动静脉上行支子宫全切除术。在2017年的3月和5月,马启敏已经在巴里坤县成功做了两次。在马启敏来疆之前,这种手术在新疆还是空白。

  2015年,河南省安阳市妇幼保健院妇二科主任马启敏,作为河南省第七批援疆医疗队队员在新疆巴里坤县人民医院工作半年。第一次援疆,马启敏带领巴里坤县医院的同事,先后完成恶性肿瘤手术1例,子宫全切术18例,妇科手术46例,高危妊娠孕妇剖宫产50多例。最忙的时候马启敏一天就做了六台手术。

  “5加2,白加黑”,只要遇到急诊病人或手术,马启敏总是随叫随到,从无怨言。新疆的同行都敬佩地称她为“妇产科里的120”。

  在第一次援疆结束,即将返程的前一天晚上,已经整理好行装准备休息的马启敏,被急促的电话惊醒:从下劳坝乡冒雪转来一名中央性前置胎盘大出血休克高危孕妇,急需手术!

  马启敏闻讯赶到手术室,马上组织抢救。从凌晨2点钟一直忙到凌晨6点钟,终于使母子转危为安。早上8点钟,一脸疲倦的马启敏踏上了返回安阳的行程……

  为巴里坤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2015年,刚到巴里坤县人民医院,马启敏发现这里的条件还赶不上内地的乡镇卫生院。马启敏暗下决心,一定要为巴里坤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她迅速组建了妇科门诊、妇科病房,把原单位先进的管理模式和规范技术移植到了巴里坤医院。当地医护人员技术跟不上,她就天天坐门诊、带学徒,每天查房,手把手倾囊相授,把自己20多年的临床专业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当地医务人员,让许多危重病人转危为安。

  2017年,巴里坤县迎来了第九批24名河南援疆干部,马启敏又在此列。有过半年的援疆经历,马启敏非常清楚当地群众对先进医疗技术的期盼有多迫切。

  马启敏不仅在医疗学术上对巴里坤县提供了帮助,在管理制度,人才培养上也为新疆带来了新进步、新变化。在马启敏到达巴里坤县人民医院之后,她认识到不仅要在她援疆工作期间提高巴里坤的医疗水平,还应该教会当地的医生,为巴里坤培养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马启敏在巴里坤县人民医院建立了师徒制,援疆医疗小组的每位医生都带着当地医疗团队的医生,为了更好的将技术留在当地,提高当地医生的治疗水平,每组师徒互相监督学习,互相考察考核。

  经过马启明及其他援疆医生的培养,在妇科手术中,如宫外孕、卵巢囊肿等中高难度的手术,当地医生都能自己独立完成。

  24小时的马大夫热线

  2017年,报名第二次援疆的马启敏,临来前就已经通过微信,与巴里坤的同事就妇产科刚收治的一位子宫脱垂病人的手术问题进行交流,参与会诊、研究手术方案。

  马启敏人未到疆,却已经提前做好了手术准备。在到达巴里坤的第三天,就成功地为患者实施了阴式子宫切除手术。

  这次在微信里的讨论给了马启敏灵感,为什么不为患者建立一个朋友圈里的热线,通过微信为偏远地区交通不便的患者解决一些在家就能医治的疾病。

  朋友圈建立起来了,里边包括县医院的同行、乡镇卫生院的医生,这个朋友圈把偏远地区的危重患者、交通困难的复诊患者当成服务对象。一方面随时随地与圈内的同行沟通,实现多方会诊;另一方面可以方便患者咨询,有效解决偏远乡镇农牧民看病难的问题。

  2017年3月22日,天刚蒙蒙亮,巴里坤县34岁的哈萨克族孕妇曼妮扎妊娠合并多发肌瘤,提前临产,情急之中,她连忙通过“马大夫在线”向马启敏求救。马启敏顶着鹅毛大雪赶到医院,为她实施了剖宫产加多发肌瘤剜除手术。得益于手术及时,曼妮扎母子平安。

  马启敏第二次入疆刚刚一个月,“马大夫在线”的朋友圈就已发展成员200余人。患者称这个朋友圈为“我的家庭医生”,同行称为“24小时的马大夫热线”。

马启敏在为患者实施手术。右二,图片由本人提供
马启敏在巴里坤县人民医院坐诊。(图片由本人提供)
马启敏在为患者实施手术。右二,图片由本人提供
马启敏关心住院病人,查房一次不落。(图片由本人提供)

大家都在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