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 > 正文

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共建共享

发布时间:2018-11-27来源:未知 编辑:生活头条

  中棉所科研人员对棉花品种进行分子检测。 乔金亮摄

  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将分散的农业科技资源联合起来,明确了科研院所聚焦基础知识创新、高校围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企业贯通技术创新各环节等各主体的功能定位,初步构建了产学研用紧密结合、上中下游有机衔接的协同协作机制,搭建了集中力量办难事的平台

  “一般的衬衫是由40支棉纱加工成的,而这批衬衫是200支棉纱加工成的,市场上绝无仅有。衬衫上有CCIA品牌LOGO,这是国家棉花产业联盟的英文缩写,意味着从品种到种植、加工都来自联盟成员。”在日前举办的中国国际纺织服装展览会国棉联盟展位上,国家棉花产业联盟理事长、中国农科院棉花所所长李付广指着一件衬衫告诉经济日报记者,棉纱的支数越高就表示纱越细,质量就越好,价格也越贵,CCIA品牌是联盟实体化的产物。

  棉花联盟是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旗下的一个产业联盟。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由农业农村部推动发起、中国农科院牵头成立,全国各级农业科研院所、推广机构和农业企业等上千家单位共同参与。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理事长、中国农科院院长唐华俊说,联盟既是实体,也是机制,既是全国农业科技创新协作平台,也是一项重大的农业科技改革创新。

  联盟建设近4年来,初步构建了产学研用紧密结合、上中下游有机衔接的协同协作机制,搭建了集中力量办难事的平台。截至目前,73个子联盟已基本覆盖我国农业主要产业、典型区域和难点问题。

  原先分散的农业科技资源如何通过联盟联合起来,又如何让创新力量既分工合作又共建共享?记者实地调研采访了几个子联盟和有关科学家、企业家。

  布局全产业链创新

  我国棉花生产和消费量均居世界第一,但品质还有待提高。2017年,我国中高端原棉自给率仅为33%,大部分需要进口澳棉、美棉。“一方面,低等级棉供大于求,不少棉花加工企业举步维艰;另一方面,高品质棉供应不足,没有好的棉花原料、缺乏叫得响的棉花品牌。这是棉花产业创新发展的痛点。”李付广告诉记者,棉花联盟成立后,攻克现有产业环节相互脱节的障碍,致力于培育纺纱企业满意的优质棉花新品种。两年来,棉花所与相关科研单位携手攻关,培育的中棉所641、中棉所96A、中棉所087等品种,经纺织企业试纺和制衣,品质超过了美棉和澳棉。此后,联盟实现订单面积40余万亩,商品棉品质提高1至2级,订单棉花加价1500元/吨,每亩增收200元。在订单模式的基础上,打造了标准化的“CCIA”棉花的生产基地、加工基地和纺纱基地。

  “澳棉面积仅500万亩,我们要打造500万到1000万亩高品质原棉生产基地,相当于一至两个澳大利亚棉区。”李付广说,棉花联盟集结了包括科研生产、加工流通、纺织服装等全产业链优势单位208家,按照“科研、生产、加工、流通”一条龙模式,将分散的创新链各环节有机联系起来。

  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秘书长、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司长廖西元表示,联盟构建了协同创新组织模式,初步明确了在农业科技创新活动中,科研院所聚焦基础知识创新、高校围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企业贯通技术创新各环节等各主体的功能定位。同时,联盟布局了一批跨区域全产业链的创新任务,初步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利益联结机制,优化了各类创新资源配置,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建立共建共享机制

  在光明乳业华东中心工厂,工作人员向记者展示了今年成功开发的75℃巴氏鲜牛奶产品。光明乳业质量总监王惠铭说,在国家奶业科技创新联盟的指导下,企业实施了优质乳工程,对杀菌温度精准控制,实现了75℃工艺革新,杀菌温度降低,可以保留更多的活性营养。目前,旗下工厂的牧场养殖、加工工艺、贮运冷链、品质评价全过程通过优质乳工程验收,优质巴氏杀菌乳占全国巴氏杀菌乳总份额的48.5%。

  企业巴氏乳加工温度由原来的85℃至95℃下降到75℃,正是得益于奶业联盟的研究成果。联盟开发出的低碳加工工艺和生鲜乳用途分级技术,去掉了传统加工工艺中的预巴杀和闪蒸工序,使得加工温度下降。示范企业每加工1吨巴氏杀菌乳节约48.55元,加工成本降低15%以上,分别降低二氧化碳排放46.51千克、二氧化硫排放0.15千克、氮氧化合物排放0.13千克,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目前,奶业联盟示范企业的优质巴氏杀菌乳产品已占全国巴氏杀菌乳的61.02%。

  国家奶业科技创新联盟理事长、中国农科院奶业创新团队负责人王加启认为,奶业的症结在于不少科研单位积累了大量奶业科技成果,但缺少专业转化平台。我国奶产品加工工艺缺少规范与标准,存在加工过度、高耗能高排放现象。针对此,奶业联盟开发3项核心技术和6项技术标准规范,组装集成“优质工程技术体系”。2016年,仅有2家企业示范,2017年发展到23家企业示范,到2018年9月,在没有经费支持的情况下,已有22个省份的42家企业自愿开展示范。

  除了子联盟内部,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旗下的农业大数据与信息服务联盟也着力建设了共建共享机制。针对农业信息资源碎片化和分散化等问题,该联盟通过构建多种共享开放平台、创新运行机制,在农业大数据、农业信息服务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集合了各类资源2000余万条、农业科学数据集600多个,形成了庞大的农业科技信息集群。特别是通过联盟成员邮箱认证、跨越时空限制的多终端协同网络、一站式资源检索获取等形式,最大程度发挥已有科技资源的效率。

  推进实体化项目

  2017年9月,国内首艘39米超低温金枪鱼延绳钓玻璃钢渔船在辽宁大连顺利下水,该船由国家渔业装备科技创新联盟实体企业梅山玻璃钢船舶设计研究院设计,是联盟“玻璃钢渔船装备产业链”项目的重大成果。此后,联盟理事长单位捷胜海洋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与联盟秘书长单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就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进一步推进联盟实体化项目。

  渔业装备联盟由捷胜海洋公司牵头,相关院所、高校、企业共同发起,联合开展渔业船舶、养殖工程与装备、捕捞装备等技术研究与装备研发,开展关键技术适用性集成以及系统技术产业化应用,形成专业化的渔业装备研发团队与生产制造企业群。联盟理事长、捷胜海洋公司董事长贺波说,联盟核心成员企业共同出资成立产业实体,成果共享,风险共担,依托项目实体,带动整个产业发展。

  据介绍,联盟产业实体梅山玻璃钢船舶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主要从事玻璃钢船舶设计、工艺、装备及船舶标准化研究。联盟企业还成立了宁波易船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开展渔业船舶综合服务平台建设。目前,联盟已完成玻璃钢渔船产业链配套产品4项。

  记者在调研中发现,部分联盟已由组织结构松散、创新成果简单的初级阶段向深度整合实体化的中高级阶段发展。通过联合联盟成员注册经济实体,破解了过去联盟在合作研发过程中产权归属明晰度不够、极易发生纠纷、创新效率较低的问题,联盟成员也因此可以在法律和制度框架下,获得相应的收益,发挥协同创新的主人翁作用。

  企业牵头联盟是实体化机制的重要突破口。截至目前,以企业牵头的产业联盟共计22家,衍生出了运营机构实体化、研究机构实体化和服务机构实体化等多种形式。专家建议,要充分发挥企业在联盟研发投入、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中的主体作用,鼓励企业在新品种培育、新产品开发、新业态拓展等方面加大投入,并从中得到实实在在的收益,成为推动联盟发展的中坚力量。(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乔金亮)

大家都在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