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 > 正文

浙江安吉高家堂村:认准“生态路” 山村变景区

发布时间:2018-12-02来源:未知 编辑:生活头条

  △ 高家堂村一汪仙龙湖水镶嵌在竹海环绕的山峦里。

  ? 多年前的高家堂村河水变成黑色。

  (资料图片)

  别院山川是一间茶空间体验中心,由山川电声器材厂改造而成。

  (资料图片)

  高家堂村已形成竹产业生态、生态观光型高效竹林基地。 (资料图片)

  浙北山区安吉县高家堂村有800多人口,在旅游旺季每天有四五千名游客。

  高家堂村凭借良好的资源禀赋,走出了一条从山区到景区、从建设村庄到经营村庄的生态发展之路。

  一条绿色发展路径改变环境

  行走在高家堂村,举目苍翠,一汪仙龙湖水镶嵌在竹海环绕的山峦里,蜿蜒步道上一幢幢楼房错落有致,仿佛置身山水画卷之中。

  高家堂之美,并非全然天赐。20年认准一条“生态路”,是它从山区变成景区的奥秘。

  高家堂村所在的安吉县曾是浙江全省20个贫困县之一。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高家堂村为了发展经济,倚靠丰富的竹资源引进了造纸厂和竹制品企业,村民在企业打工,毛竹价格又好,高家堂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污染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高家堂村党支部书记潘小众留着20多年前的村庄旧照,他告诉记者,造纸时需要用强碱腐化纤维,纸制品又用双氧水防霉防蛀,当时污水治理没有跟上,污水几乎全部排入河道。“九十年代末,整条河都变成了黑色,废纸倾倒在河边,整个村都不成样了。”

  1998年,国务院发出“黄牌警告”:安吉列为太湖水污染治理重点区域。

  在整治任务倒逼下,这种“靠山吃山”的发展模式被紧急叫停。当年,安吉县委、县政府投入8000多万元铁腕治污,对全县74家污染企业实行强制治理,关闭了33家污染企业,对3000余亩山林实施封山育林、禁止砍伐。

  同时,高家堂村成立了竹笋专业合作社,把原先承包到户的竹林在村民自愿的前提下流转到合作社统一管理,流转面积占全部竹林面积的85%以上。村里恢复刀砍锄头挖的除草方式,禁止任何化学除草剂,从源头上杜绝了水土污染。

  2003年,浙江省开展“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高家堂成为该工程的首批示范村。“‘千万工程’的目的就是改善村民居住环境。”站在仙龙湖北岸,潘小众指着一个近300平方米、长有水草的水塘说,过去由于村口的水塘地势低洼,全村生活污水汇集于此,蚊蝇成群,臭气熏天。2003年,村里投入38万元引进美国阿科蔓“人工生物水草”处理技术,处理全村70%以上的生活污水。经过生态净化以后的生活污水,用来浇灌蔬菜和冲刷公厕。

  生态优化,旧貌换新颜。今天,高家堂村的人均绿化面积已经超过12平方米,主要道路绿化普及率达100%,空气质量达到一级标准,生活饮用水卫生合格率达100%,环境质量达Ⅰ类。

  高家堂人意识到,靠山吃山是“竭泽而渔”,固守青山是“缘木求鱼”,既不能靠山吃山消耗资源,也不能守山望山无所作为。村里没有大拆大建,而是以村庄整治和农房改造为抓手,着手开展休闲度假区建设、山水风景区建设和农业观光区建设,修建了6公里的环村公路,把村容村貌和景区景点打造成一片。

  有山无水难成景。2003年,高家堂村为改善生态环境,投资130万元修建仙龙湖水库,对生态公益林水源涵养起到了很大作用,又配套休闲健身公园、观景亭、生态文化长廊,形成环湖休闲带。

  一张蓝图绘就美丽乡村

  村庄建好了,如何经营?村干部寻思,要想实现富民强村,必须完成两件事:一是景点带动,把生态资源转化为旅游资本;二是竹林流转,把资源集中在集体组织。

  “把全县当作一个大景区来规划、把一个村当作一个景点来设计、把一户人家当作一个小品来改造。”安吉县委书记沈铭权告诉记者,建设美丽乡村,要融入规划、建设、管理、经营四位一体思维。

  2012年,高家堂村投入200万元,委托浙江省相关专家规划、设计、指导全村美丽乡村经营格局,形成“一园一谷一湖一街一中心”的村休闲产业观光带。当年10月份,村里引入社会资本共同组建安吉蝶兰风情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村集体占股30%,景区由公司负责开发包装与营销。村域景区由采菊东篱农业观光园、仙龙湖度假区和七星谷山水观光景区三大块组成,以“青清山水 净静村庄”为卖点。

  乘车入村,途经之处皆是成片的竹海。在游客中心前,记者换乘了旅游公司购置的观光车入村参观。“原本一人或一户一辆车,现在十几个人一辆,实现了节能减排。”当地干部介绍,从2014年开始,进入高家堂村需要先在村口买门票,“卖风景”让高家堂一年获利上百万元。

  让村民惊喜的是,村里将村集体资产折合成股份,平均分给村民。“每年年末,我们每个人都会拿到几百元分红。”2014年,村民金小亚将家里的20多亩竹山入股到村里的专业合作社,自此有了股东身份,分红也成为这个家庭的重要经济来源之一。按照金小亚的说法,“入了合作社,什么都不用操心,钱照样拿”。目前,景区平均年营业收入近300万元,村集体从中获得25万元用于村民分红。

  在七星谷山水观光景区检票口,70岁的村民赖水根喜形于色:“除了竹林和大田有租金外,我与老伴每人每月还有1310元养老金。现在,我在景区上班,每个月还能拿1500元工资。”旅游业的长足发展,使得村民真正成为美丽乡村建设成果转化和乡村旅游升级的参与者,尽享生态红利。

  “一张蓝图绘到底。用经营的理念来规划一个村庄,高家堂村正是按照这种思路一路走下来的。”沈铭权说。

  景区开建后,村里多了条村规:所有落户项目,必须与休闲旅游业相关。山川乡党委书记邱竞明说,项目落地的重要标准是“百姓、政府、项目方都得益”,要实现项目和所在地“共同成长”。2017年,云上草原项目落户山川乡,一期计划投资11.2亿元,规划面积5000亩,以特色高山星空滑雪场为亮点,建设集竹海观光索道、山地极限运动小镇等为一体的高山生态旅游区。

  产业发展有了方向,乡村建设也需要持续提升。但是在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提升工程时,高家堂也曾遇到资金困难。安吉农商行与县政府对接,推出“美丽乡村”贷,投放模式从“先发展再支持”转变为“先支持促发展”。2008年以来,“美丽乡村”贷投入超过7.8亿元,支持行政村118个,惠及31万余人。

  从乡村整治到美丽乡村建设,再到乡村经营,高家堂始终坚持绿色发展主线,成为浙江山区县域经济发展生力军。

  一本账册记录时代变迁

  修路、建房、绿化……改造提升,在高家堂村四面开花。

  “美丽乡村要由村民来创建,村民是主体。”高家堂村党支部书记潘小众说,要让美丽乡村建设变成常态,必须在乡村经营过程中让村民家家户户都能获益。

  早在十多年前,高家堂村村民就摸索着发展农家乐。“一开始很便宜,包吃包住27元钱。”2003年,村民周建勇将自家的房屋稍加修整,腾出4间空房,与老党支书陈金苗等人成为村里第一批农家乐经营者。随着安吉美丽乡村建设,游客越来越多,周建勇家的农家乐价格已升至每天每间200元左右,到旺季时节需要提前一个月预订,供不应求。

  如今,高家堂村已有35家农家乐,全村300余人从事休闲旅游相关产业,占村总人口的40%左右。

  竹林的美,为高家堂赢得了发展先机;以竹为主,低能耗的绿色产业正成为村民的聚宝盆。

  高家堂村竹类资源丰富,主要盛产毛竹,是优良的建筑材料。近年来,村里开发出竹围廊、竹地板、竹层面、竹灯罩、竹栏栅等产品,取得了较好收益。

  同时,村里积极鼓励农户开展竹林培育、生态养殖、开办农家乐,并将这三块经营有机地结合起来,让游客体验农家生活、感受农家趣味。目前,全村已形成竹产业生态、生态观光型高效竹林基地、竹林鸡规模养殖等衍生产品,农家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对财政贡献率达50%以上。

  在高家堂的账本上,一串串数字记录了百姓生活的变化,更记录了一个时代的变迁。2011年,高家堂村集体收入17万元,2017年,村集体收入144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3.5万元。2017年,高家堂村接待游客38万人次,旅游收入900余万元。

  环境美了,生活富了,社会事业跟着大发展。村里建有村民活动室、读书人之家、生态文化长廊、休闲健身公园、医务室、观景亭等公共设施。生态立人,高家堂的农民也有了可持续发展理念。村民李治平说:“村民都像呵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呵护村里的好山好水。”

  如何进一步推进乡村振兴,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农民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高家堂提出了自己的升级计划。

  “高家堂的美丽乡村建设一直在探索中推进。”潘小众告诉记者,“接下来,我们想让村民在更大层面享受到建设成果,拓展村庄空间,让每个村民都能参与自主经营。”

  在青山绿水的怀抱中,“画卷里的村庄”高家堂,正将美丽山水变作乡村旅游产业的长远规划。(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黄 平 通讯员 徐燕飞 陈毛应)

大家都在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