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旗定向 康庄大道——从改革开放40年看中国自信
发布时间:2018-12-11来源:未知 编辑:生活头条
新华社记者邹伟、林晖、丁小溪
40年改革开放,40年栉风沐雨。
在命运攸关的历史转折点举旗定向,在决定成败的发展关键期把舵领航,40年来,党带领人民不断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境界,持续夯实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根基。13亿多中国人民以前所未有的昂扬姿态,行进在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上。
11月14日,观众在“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上观看上海浦东陆家嘴实景沙盘。新华社记者 李鑫 摄
自信之基——改革开放成就伟大飞跃,中华民族以崭新的面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11月22日,北京,国家博物馆。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展厅内,观者如云。
“我们就是照片里的人。”
手指展墙,四川省若尔盖县折勿村支部书记哈科高兴地讲述照片背后的生活巨变:家家户户接通了宽带,看上了高清电视,足不出户就能知道国内外大事……
“改革开放让我们的日子越来越好,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哈科脸上笑容绽放。
从短缺走向充裕、从贫困走向小康,从国民经济濒临崩溃边缘,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记录下中华民族复兴史上最为雄浑壮美的史诗。
这是一张拼版照片,上图为:江西省南昌市西湖区利字街棚户区改造前的资料照片(新华社发);下图为:2017年4月12日拍摄的改造后的西湖区利字街地区(新华社发 马悦摄)。新华社发
世界最大规模的义务教育体系、最大规模的基本医疗保障网、最大规模的棚户区改造工程;最大的高速公路网、最大的射电望远镜、最快的超级计算机……每一份耀眼的成绩,都是奋斗的足印,映照出中国的蒸蒸日上。
乏牛坡,春来绿满坡。
这个位于宁夏盐池县刘记窑头村的“地标”,曾给当地人留下痛苦记忆。“从我记事起就非常难走, 风沙一起就被沙子埋了,牛拉车爬坡很费劲,人使劲拽着牛才能过去。”65岁的村民刘占满说。
而今,历经从上世纪80年代起的大规模生态修复,乏牛坡不仅远离风沙侵袭,还成为生态观光通道。成片的农田, 大力发展的滩羊产业,让刘记窑头村实现了整体脱贫。当地干部说,致富的希望让大家信心满满。
接续奋进,彰显中国自信之力;海纳百川,传递中国自信之声。
科技部核聚变中心副主任王敏发现,如今的国际谈判桌上,中国被安排发言的次序正越来越靠后。
“在开展国际谈判时,往往会将更加重要的成员方放在后面发言,更好促成共识的达成。”王敏说,我们发展越快,越有自信,我们的话语也就越发举足轻重,越发有号召力。
这是9月10日无人机拍摄的被誉为“中国天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
40年天道酬勤,天宫、蛟龙、墨子、悟空、天眼……井喷的科技创新成果,从“跟跑”“并肩”再到部分“领跑”,展示出中国十足的发展后劲。
百年口岸满洲里,凛冽的寒意掩不住这里的“火热”。汽笛声中,一辆辆满载货物和旅客的国际列车,在悬挂着中国国徽的国门下呼啸驶过。
改革开放,让这个昔日“一支香烟走到头”的沉寂边城,跃升为全国最大的陆路口岸,进一步盘活欧亚经济大棋局。
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推动释放“金砖+”潜能,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改革开放的中国,正以自信从容的步伐走近世界舞台中央。
这是安装在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的“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10月16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博 摄
40年风云变幻。面对层出不穷的考验和挑战,中国始终自信向前。
2017年末,加勒比海岛国格林纳达邀请中国为自己量身定制一份国家发展战略规划。除了信任,更多是对中国发展的认可和对中国道路的认同。
今年年初,美国《国家利益》双月刊网站以《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一文,详细阐述中国发展模式为当今世界带来的启示。
世界从未像今天这样瞩目中国。正如国际舆论所评价,当世界面对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为世界各国共同繁荣注入持久信心。
这是7月15日拍摄的满洲里火车站(无人机拍摄)。新华社发
自信之源——植根于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始终不变的时代主题
“北有小岗,南有顶云。”
40年前的初春,贵州关岭,顶云公社。灰暗的煤油灯下,陶家寨生产队的7个农民悄悄签订包产到户“合约”。到了秋天,各家不仅吃上饱饭,还存下了粮食。丰收的景象,很快引发了全公社“跟风”。
“那一年我都没有睡好觉,心里忐忑得很,生怕出事。”当时的领头人、如今已是耄耋之年的陈高忠说,但那是“人心所向”。
路走对了,就不怕荆棘密布、风急浪高。
中国自信,源自道路的日益宽广——
40年来,改革开放面临无数理论与实践的问题:小到集体土地能否承包到户、个体户雇工能否超过7人,大到国有企业能否破产、社会主义能不能发展市场经济……
“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40年来,改革开放始终坚持正确方向,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道路好不好,走在这条路上的人最有发言权。衣食住行的巨大变化,社会面貌的天翻地覆,国际地位的今非昔比……当我们循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次次创造中国奇迹,升腾的是与日俱增的信心。
这是11月3日无人机拍摄的汶川克枯大桥。新华社记者 刘坤 摄
中国自信,源自真理的科学引领——
“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和一个政党来说,她的前行要靠一个思想来引领。”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副院长曲青山说。
穿越岁月洪流,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国情相结合,以毛泽东思想为武器,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
激荡时代风云,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展现出璀璨的真理光芒,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迈上新境界。
中国自信,源自深沉的文明沃土——
11月14日,法兰西艺术院。中国雕塑家吴为山接过就职任书,成为继画家吴冠中之后第二位就任该院通讯院士的中国艺术家。
“对我艺术的认可,主要源自作品中深刻的中国精神。”吴为山说,我们有深厚博大的民族文化、悠久的历史,还有改革开放以来的创造精神,应该保持自信。
能够向下扎得多深,才能向上长得多高。悠悠中华文明,每一块铸就民族血脉的基石上,都深深镌刻着文化自信,为国家和民族发展积蕴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11月14日,在法兰西艺术院,中国雕塑家吴为山(右)接过就职任书,成为继画家吴冠中之后第二位就任该院通讯院士的中国艺术家。新华社发(戚洪岩 摄)
中国自信,更源自党的坚强领航——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政治局以上率下、率先垂范,引领全党作风之变;正风肃纪、利剑出鞘,处理问责数十万党员干部;一系列党内规章制度相继出台,不断扎紧制度之笼……
人们看到,一个在革命风雨中浴血奋战的政党,在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中依然生机勃勃,以无畏的勇气、坚定的意志重塑肌体、淬火成钢。
11月,陕西省委常委、秘书长钱引安和江苏省副省长缪瑞林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接受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彰显反腐败斗争不变的决心和力度。
百年大党,风华正茂。泱泱大国,气象万千。
“真的自信,是刻在基因,源自灵魂的;真的自信,是直面问题,给出答案的;真的自信,是道路与理论互证,是制度与文化交融。”《我们为什么自信》一书作者刘哲昕说。
这是兰州至海口高速公路广西南宁的安吉互通(2017年12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
自信之力——以更加自信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走过4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开启崭新局面,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动人图景跃然纸上。
向着复兴梦想进发,需要更加坚定“四个自信”——道路自信指明实现方向,理论自信提供理论指引,制度自信提供根本保障,文化自信提供精神动力。
向前进,道路的方向愈发明晰——
雪后初晴,青海省民和县桥头村的村民们已经忙活开了——覆膜机缓缓驶过田地,卷起一股股泥土的芬芳。
“脱贫攻坚的路很艰辛,只要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敢想敢干、勤劳吃苦、共同奋斗,我们的目标一定会实现!”桥头村驻村第一书记李玉兰说。
当前,全国12.8万个贫困村的基层干部、3000余万贫困人口,正在党的领导下向深度贫困发起最后的冲锋。
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人们坚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不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没有迈不过的山、跨不过的坎。
在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松树乡牙合移民新村,贫困户胡秀英家在新家的门口放鞭炮庆祝(11月2日摄)。新华社记者 吴刚 摄
向前进,理论的光芒更加璀璨——
5月5日,北京大学百年纪念讲堂。
在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全球30多个国家的120多名马克思主义领域知名专家济济一堂,共同探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功密码。
“改革开放40年,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断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过程。”北京大学教授顾海良说。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将展现更加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
向前进,制度的优势不断凸显——
11月3日9时许,随着最后一跨红色钢桁梁安装到位,汶川到马尔康高速公路的控制性工程——汶川克枯大桥双幅合龙,实现贯通。
距离大桥约50公里的映秀镇,进入灾后重建的第十年。曾经满目疮痍的废墟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正从蓝图付诸实施:加快万株古茶树博览园建设,加快渔子溪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加快映秀爱国主义影视基地建设……
汶川地震、玉树地震、鲁甸地震……危机面前众志成城、万众一心;危机过后八方支援、高效协作。中国制度的独特优势,正写下更多时代注脚。
这是四川省汶川县映秀镇风貌(4月25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薛玉斌 摄
向前进,文化的伟力源源释放——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文明自信的璀璨星光跨越时空,正唤起更广泛的认同、更坚定的守望,照亮中华民族未来前行之路。
自信中国,中国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犹在耳畔:“经历了无数次狂风骤雨,大海依旧在那儿!经历了5000多年的艰难困苦,中国依旧在这儿!面向未来,中国将永远在这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