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快报 > 正文

存款卖酒是披着“商业模式”外衣的“地下融资”

发布时间:2017-08-20来源:未知 编辑:生活头条

  核心观点:种种迹象表明,“存款+购酒+贴息”商业营销模式,完全是个伪命题,遮掩的实质是追求高额贴息的“地下融资”。对这种“挂狗头卖羊肉”的非法行为,必须予以严厉打击!倘若不以事实为依据,彻底查清真相,将会影响银行正常资金运行秩序,甚至滋生严重的金融风险。

  发生在2013年年末的湖南省酒鬼酒公司所谓亿元存款失踪案,至今尘埃尚未落定;该案中的“存款+购酒+贴息”商业模式一直让人存疑。

  所谓“存款+购酒+贴息”,是经销商与酒企之间签订的一种商业营销模式。即酒企承诺将存款存入经销商指定的银行账户上,经销商购入一定数量的高档酒,并贴息给酒企。

  表面上看,这种营销模式似乎有一定的商业合理性。经销商帮酒企卖了高档酒,为银行拉了存款,同时酒企也获得了高额的资金回报。前几年,这种商业运作模式曾是公开的秘密。有人声称,酒企有资金,银行要揽存,信贷客户又有高档酒消费需求,正好一举多得。

  然而,这种营销模式根本站不住脚。仔细分析之下不难发现,其是以“购酒+存款”为名,进行“非阳光高利贷”之实。

  要证实这种商业模式的真实性,须弄清三个关键环节,即经销商如何购酒、酒企的资金存在哪里、所谓的贴息由谁支付。

  购酒行为是否真实存在,是证实这一商业模式的起点。但凡商业买卖,均有完整的购销合同,包括购酒数量、款项支付、货运方式、如何仓储等等。假如这些关键要素都没有真实凭据,所谓的商业模式何从谈起?发生在2013年年末的酒鬼酒亿元资金“失踪案”自始至终存在两大疑点:一是所谓购买600万“洞藏”酒鬼酒,购酒数量、单价、金额以及货运单等真实凭证在哪里,至今未见踪影。二是600万元“购酒款”,进了酒鬼酒公司什么账户、出具了什么凭证,也是空口无凭。

  酒企存入的大额资金流向是这一商业模式的核心要素。众所周知,对于任何账户,银行都会严格执行央行的资金账户管理规定,凭合法、真实、有效的转账凭证,实施资金汇划。综观酒鬼酒亿元资金失踪案,有两个不合常理的情节:一是酒鬼酒1亿元资金转入银行后不久便划转到其他账户,他们提供的所有凭证都是真实、合法、有效的。开户行出于风险防控的需要,几次约酒鬼酒公司相关负责人在长沙“面签”(核实开户的真实性),酒鬼酒公司高层却称公章不在,会派人送到杭州;明明只需补盖一枚公章,酒鬼酒公司却派了一位年轻财务人员独自携带可以办理资金转账的全套印章送到杭州,尔后印证遗失,被人“盗盖”。二是酒鬼酒的1亿元资金在开户时主动放弃开通短信通知、密码等保护资金安全的措施。这些反常的背后隐藏着什么?

  高额贴息是揭示这一商业模式真相的实质所在。银行对客户支付存款利息,需要根据央行利率管理规定,按照约定期限和利率付给利息。酒鬼酒公司亿元资金失踪案中,第一笔3000万元资金刚转入银行账户,就收到某资金使用公司汇入的355万元一年期存款利息差。酒鬼酒公司一方面要求账户必须开在四大国有银行,一方面又收取资金中介人付给的高额贴息,莫非“天上会掉馅饼”?这也印证了与其进行商业合作某公司罗某对酒鬼酒公司高层说的:“资金肯定是要转出去用的,否则不可能贴这么高的利息给你们。”

  种种迹象表明,“存款+购酒+贴息”商业营销模式,完全是个伪命题,遮掩的实质是追求高额贴息的“地下融资”。对这种“挂狗头卖羊肉”的非法行为,必须予以严厉打击!倘若不以事实为依据,彻底查清真相,将会影响银行正常资金运行秩序,甚至滋生严重的金融风险。

  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诈骗案多发警惕民间高息融资风险

  资本市场如何助力供给侧改革
大家都在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