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证券业不可回避十大变局!除传统部门改名与行业并购外还会发生什么?
发布时间:2019-01-07来源:未知 编辑:生活头条
不管是搞公募私募的,还是干营业部的,时间没有赠送玫瑰,倒是送来成打的皱纹和白发。
所以,不要轻信罗胖们“如果跟不上,我就在终点等你”之类的精神胜利法,如果跟不上,你就得回家等着。大多数时候,时间是骗子,是小偷,只有偶尔才会是朋友。
有位名叫津巴多的心理学家,对时间进行了30年的开创性研究发现,个体对时间的认识,决定了你对待事物和生活的角度,也决定了你的生活。还有一位名叫黄希庭的教授也写道,“决定命运的不是性格,是你独一无二的时间人格”。
我们无法摆脱时间,“我们只能生活在时间之中”,每个人(也可以扩展到每个行业与企业)都需要选择与时间相处的方式,从而塑造自己独一无二的时间人格。
处于行业大洗牌浪潮中的证券从业人员,最能感受时间意味着什么,在这个行业中,时间带来的只有结果的不确定性和过程的不断变化,对迎面而来的2019,内心仍然忐忑。
无论是谁,都需要敬畏时间。
“我们是被时间支配的人,时间命令我们立即动身。”莎士比亚的这句名言,让我们懂得了时间的紧迫感。
刚刚翻开新的一页,新年的开始,注定是收拾心情重新出发的时间节点。
无论是券商还是从业人员,未来的时间都是沧海桑田。
唯一确定的是:“你需要加倍努力才有机会留在原地。”
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中国证券业大致上会有这十个方向的变局:
第一,改名成时尚。争先恐后抛弃“经纪”二字,“财富管理”成券商新标签。
中信证券和银河证券之后,兴业证券成为近期第三家将经纪业务总部更名为财富管理总部的券商。
股市广播采访时,问程大爷怎么看,大爷我开玩笑说,问过大师了,要想转运,必先改名。
其实早几年已经有改名的券商了,但是,没有引起太多关注,原因是券商对经纪业务转型的迫切性还没有达成共识,以为还可以在老路上走几年,路径依赖不容易被打破。
券商探索财富管理转型之路已经走过了快二十年,但是,由于整个行业的日子过得不错,牌照护城河保护得妥妥的,外资进入喊了多年“狼来了”却没见狼群真的冲到前面,所以,一直还是想得太多做的太少,自我否定甚至于自我革命大多数时候都是由于饭碗被外力打破了。
现在的情况是券商行业开放呈现加速度,越来越多的新设券商和外资券商获得进入证。格局突变,无人可以阻拦,“变则通,通则久”,要想跟上行业的脚步,只有顺势而为。
更名而明志。
“经纪”的利益关系是券商利益至上,通俗而言就是“雁过拔毛”,这是一门就快过时的“独赢”的盈利模式;
而“财富管理”的信仰是客户利益至上,创造价值分享价值,追求与客户双赢。
但愿改名潮之后,券商的经营理念、组织架构、赢利模式都能告别过去,进入新时代。
第二,行业并购重组大幕拉开,未来券商收购或者合并事件将批量出现。
中信证券收购广州证券进入实际操作流程阶段,行业中人对此格外关注的原因是,下一家没准就轮到自己。
自从2005年前后券商行业发生批量整合之后,十多年过去了,券商江湖的流派和格局基本固化,涌现了一批头部券商,大家虽有竞争,大体上还是相安无事,没有太多的故事发生。
中信收购广州证券,是一件标志性的事件,券商江湖会不会重现2005的一幕?目前的市场环境与那个时候非常相似,股市处于深度熊市的尾声,但是,一大批实力不济的券商痛苦才刚刚开始,熬不过去的倒在黎明前的黑暗里也是常见的事情。
可以肯定的是,第二家第三家的出现也会很快。
2005年的那波整合潮是由政府主导的,可以说是一次行业革命,很多关乎行业命运的制度建设得以启程,一批优势券商脱颖而出,行业集中度大幅提升。
接下家的券商行业购并将是市场主导,行业集中度还会进一步提升,有望出现几个比肩国际大券商的行业巨无霸。
第三,新设营业网点数量大幅下降,裁减与合并营业网点的案例不断出现。
前几年由于政策限制而错过网点新设高峰期的头部券商会“补课”,甚至会甩开膀子大干。
而前几年抢铺摊子上得太快太多的券商会在成本、管理、合规与风控的压力之下,出现关闭合并潮。
券商中国记者据各地证监局网站不完全统计,2018以来券商批准新设分支机构约441个,相较2017年批准新设数据减少了四成。
与此同时,裁撤分支机构的数量则较往年突出,2018年共有21家券商裁撤32个分支机构,其中11月份20天内,监管部门核准了5家券商要撤销分支机构的批复。
有迹象表明,券商财富管理业务(俗称经纪业务)圈地运动从上半场的比赛拼增量进入到下半场,即进入到比赛优化存量的阶段。
第四,销售型员工数量进一步压缩,成熟投顾需求上升,利息技术类员工占比大幅提高,人员结构大洗牌。
从去年底开始,券商行业一边大幅裁员,一边四处招兵买马,与优化营业网点相适应,优化从业人员结构的运动也在密锣紧鼓地进行。
大幅裁减的主要是营销类人员(经纪人与普通客户经理),而对成熟投顾与信息技术类人才则持求贤若渴的态度。
第五,券商研究所大变身。未来除了少数几家头部券商的研究所有实力靠卖研究服务给买方机构赚钱之外,绝大多数券商研究所的服务方向将会从对外服务买方换取分仓交易佣金转向对内服务机构与高净值客户,大批卖方研究员会跳槽转岗,要么去买方,要么去“远方”(转行),转型到投顾岗位也是一个出路。
据券商中国报道,上周五,一条“广发证券开例会,主要提到公募佣金率直降至万二”的传闻被快速传播开来。这条传闻截屏中提到,“目前机构佣金是万八,会里制定是万二,且从基金公司管理费中列支”。不过随后,广发证券辟谣称,消息不实。但是,这也肯定不会是非空穴来风。
这则传言里还提到,“会里的确有这个预案,降低佣金费率,买方从管理费里面支付研究佣金,不然对基民收的就是两道钱,2018年欧洲实行了这种模式。”
据说该消息引发了行业内的巨大震动,有卖方研究员直接高喊,“开始吃土了。”
这个消息传出来后,大爷我收到了好几位业内高管的微信,转来这个消息之余还不忘加上一句:大爷多次抨击过的行业乱象可能真的要被就纠正过来了。
不客气地说,这些年来,券商研究盈利模式都在比着走捷径,早该改弦易辙了。派点分佣模式只是买方与卖方合谋一起薅基民的羊毛,脱不了道德风险与利益输送的嫌疑,可怜很多基民连亏十年,基金公司却用高得离谱的佣金率分仓交易养肥了一帮名不副实的研究人员,这样的模式存在多年而没有被叫停,确实是中国资本市场的一大怪象。
有些小券商,研究所都养几百号人,招聘主要看颜值和酒量,女销售要“长得乖,放得开”,这基本上偏离了研究的本质,将严肃的研究工作娱乐化、庸俗化,天天想着各种绝招去勾兑基金经理,目的很明确,都是冲着分仓去了。可是,买方与卖方的勾兑费用,最终却是基民买单。
大爷我早就说过,如果研究真的有价值,基金公司为什么不用自己的钱买研究报告,而要用交易分仓去交换呢?
公募基金分仓佣金成为卖方研究收入的主要来源。但是,公募基金的佣金折算进净值,并不影响公募基金的管理费收入,因此尽管佣金率高居万八,但公募基金并没有强烈的动力要求券商降低佣金率。如果按传言的预案所说,买方从管理费里面支付研究费用,那才能真实地反映卖方研究的价值,才能推动券商研究业务回归研究创造价值而非营销(勾兑)创造价值的健康发展的轨道上来。
第六,重新定义互联网券商,手机成为主战场,APP将成为券商科技力量的窗口。
让科技赋能财富管理,这是许多头部券商转型为科技公司的愿景,这也是欧美成熟市场标杆券商们已经开始的行动。
这几年来,券商行业的转型速度还是很快的,先是少数几家券商从传统券商率先转型为互联网券商,然后是整个券商行业的互联网化。
现在要说互联网券商,就只能说依据自主研发的技术工具在移动端占据绝对优势的几家头部券商了。
手机成为券商的主战场,得手机界面者得天下,而APP成为攻城略地的战略性武器。
第七,分支机构向全员投顾格局推进,有条件的营业部老总未来出路是转型为首席投顾,分支机构从区域集中转向扁平,未来分支机构扁平化将是大趋势。
转型财富管理不是改个名字就大功告成,而是从组织架构、业务流程到人员配置的系统性变革工程。
未来网点优化取代网点扩张,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无论从合规风控还是业务考核的角度,减少中间层级的扁平化管理技术上可行,还可以降低成本,效率更加明显。
未来分支机构除了合规风控人员外(这部分人员直属总部),全员投顾成为大趋势,营业部总经理职能将从侧重管理到侧重服务,有条件的将可能转型为首席投顾。
第八,资本中介业务风险机会并存,股权质押危中有机,两融业务见底回升。
2018年A股一路熊途,券商手中的质押股权犹如“烫手山芋”。
2018年12月28日晚间,兴业证券公告2018年计提资产减值准备6.51亿元。其中,6.08亿元与长生生物、中弘股份、金洲慈航、金龙机电的股票质押有关。
针对股权质押,兴业证券一次性大额计提减值准备,有鉴于此,市场普遍担心高悬在A股头顶的股权质押风险会向券商传导,担心股权质押业务给券商造成实质性损失。
Wind数据显示,截止2019年1月2日,券商手中未解除质押的股票市值总计4128.38亿元,其中,质押规模前10家的券商们持有未解押市值超2113亿元。
一旦办理质押的股份跌破平仓线,而券商却无法平仓,大股东也无资金赎回时,券商们将面临资产减值的风险。
然而,仔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除了退市股的黑天鹅事件外,目前高比例质押的上市公司估值早就处于极值水平,很多标的已经与高点比打一折了,水分已经挤得干干净净,拿着这些标的,券商拿着这些标的,长期看还是没有太大风险,如果券商自身的流动性没有问题,未来没准还是一个大的机会。
至于两融余额,同样已经处于下限。别看熊市时都喊着不要融资买股票,一旦市场反转向上,“一根阳线改变信仰”,融资客照样会快速回流。
第九,科创板与注册制将重塑券商投行业务格局,IPO与购并业务进一步向头部券商集中。
自从证监会对上市公司并购重组进行了松绑和支持政策并推出“小额快速”审核通道之后,超过90%的并购重组交易已无需由证监会审核。去年四季度以来,并购重组项目审核数量迅速增长,去年前11个月,并购重组交易金额合计2.3万亿元,同比增长42%。
券商中国记者通过wind查询,2018年并购重组交易金额合计为2.27万亿元。中信证券、华泰联合证券、中金公司、中信建投证券位居前四,这四家公司2018年财务顾问业务交易金额都超过1000亿元,合计拿下43.93%份额。
Wind数据显示,2018年,财务顾问业务交易金额前十的券商分割了并购市场超六成的市场份额,其中前五名券商就占据了48.32%的市场份额。
可以预计的是,科创板与注册制试点落地之后,IPO与购并重组业务将会越来越依赖券商的资本实力、专业团队、品牌信誉,硬实力与软实力都要排在前面,投行业务的行业集中度还将进一步提升,未来将形成寡头竞争格局。
第十,自营与资管业务风险偏好大幅下降,主动挑选股票的策略不受待见,主动投资规模收缩,为追求绝对收益,以指数、FOF、对冲、套利为主要策略的“被动投资”大行其道。
全球来看,不管是自下而上还是自上而下,主动挑选股票的投资策略早已式微,既然绝大多数的基金跑不过指数,那就说明跑不过指数是大概率事件。
前几年开始,华尔街流行被动投资,指数基金,FOF,中性套利,大家发现以追求绝对收益、努力跑赢无风险收益率为目标,比追求不确定的高收益要靠谱。
过去十年,主动管理的收益波动率很高,有的年份大赚有的年份大亏,当然,A股指数的表现也很糟糕,被动投资收益难言理想,只是相对主动管理而言,会稳健很多。
经历2015年以来的巨幅调整,A股目前估值处于极值位置,对于被动投资而言,这个点位确实是一个不错的机会。
所以,不要轻信罗胖们“如果跟不上,我就在终点等你”之类的精神胜利法,如果跟不上,你就得回家等着。大多数时候,时间是骗子,是小偷,只有偶尔才会是朋友。
有位名叫津巴多的心理学家,对时间进行了30年的开创性研究发现,个体对时间的认识,决定了你对待事物和生活的角度,也决定了你的生活。还有一位名叫黄希庭的教授也写道,“决定命运的不是性格,是你独一无二的时间人格”。
我们无法摆脱时间,“我们只能生活在时间之中”,每个人(也可以扩展到每个行业与企业)都需要选择与时间相处的方式,从而塑造自己独一无二的时间人格。
处于行业大洗牌浪潮中的证券从业人员,最能感受时间意味着什么,在这个行业中,时间带来的只有结果的不确定性和过程的不断变化,对迎面而来的2019,内心仍然忐忑。
无论是谁,都需要敬畏时间。
“我们是被时间支配的人,时间命令我们立即动身。”莎士比亚的这句名言,让我们懂得了时间的紧迫感。
刚刚翻开新的一页,新年的开始,注定是收拾心情重新出发的时间节点。
无论是券商还是从业人员,未来的时间都是沧海桑田。
唯一确定的是:“你需要加倍努力才有机会留在原地。”
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中国证券业大致上会有这十个方向的变局:
第一,改名成时尚。争先恐后抛弃“经纪”二字,“财富管理”成券商新标签。
中信证券和银河证券之后,兴业证券成为近期第三家将经纪业务总部更名为财富管理总部的券商。
股市广播采访时,问程大爷怎么看,大爷我开玩笑说,问过大师了,要想转运,必先改名。
其实早几年已经有改名的券商了,但是,没有引起太多关注,原因是券商对经纪业务转型的迫切性还没有达成共识,以为还可以在老路上走几年,路径依赖不容易被打破。
券商探索财富管理转型之路已经走过了快二十年,但是,由于整个行业的日子过得不错,牌照护城河保护得妥妥的,外资进入喊了多年“狼来了”却没见狼群真的冲到前面,所以,一直还是想得太多做的太少,自我否定甚至于自我革命大多数时候都是由于饭碗被外力打破了。
现在的情况是券商行业开放呈现加速度,越来越多的新设券商和外资券商获得进入证。格局突变,无人可以阻拦,“变则通,通则久”,要想跟上行业的脚步,只有顺势而为。
更名而明志。
“经纪”的利益关系是券商利益至上,通俗而言就是“雁过拔毛”,这是一门就快过时的“独赢”的盈利模式;
而“财富管理”的信仰是客户利益至上,创造价值分享价值,追求与客户双赢。
但愿改名潮之后,券商的经营理念、组织架构、赢利模式都能告别过去,进入新时代。
第二,行业并购重组大幕拉开,未来券商收购或者合并事件将批量出现。
中信证券收购广州证券进入实际操作流程阶段,行业中人对此格外关注的原因是,下一家没准就轮到自己。
自从2005年前后券商行业发生批量整合之后,十多年过去了,券商江湖的流派和格局基本固化,涌现了一批头部券商,大家虽有竞争,大体上还是相安无事,没有太多的故事发生。
中信收购广州证券,是一件标志性的事件,券商江湖会不会重现2005的一幕?目前的市场环境与那个时候非常相似,股市处于深度熊市的尾声,但是,一大批实力不济的券商痛苦才刚刚开始,熬不过去的倒在黎明前的黑暗里也是常见的事情。
可以肯定的是,第二家第三家的出现也会很快。
2005年的那波整合潮是由政府主导的,可以说是一次行业革命,很多关乎行业命运的制度建设得以启程,一批优势券商脱颖而出,行业集中度大幅提升。
接下家的券商行业购并将是市场主导,行业集中度还会进一步提升,有望出现几个比肩国际大券商的行业巨无霸。
第三,新设营业网点数量大幅下降,裁减与合并营业网点的案例不断出现。
前几年由于政策限制而错过网点新设高峰期的头部券商会“补课”,甚至会甩开膀子大干。
而前几年抢铺摊子上得太快太多的券商会在成本、管理、合规与风控的压力之下,出现关闭合并潮。
券商中国记者据各地证监局网站不完全统计,2018以来券商批准新设分支机构约441个,相较2017年批准新设数据减少了四成。
与此同时,裁撤分支机构的数量则较往年突出,2018年共有21家券商裁撤32个分支机构,其中11月份20天内,监管部门核准了5家券商要撤销分支机构的批复。
有迹象表明,券商财富管理业务(俗称经纪业务)圈地运动从上半场的比赛拼增量进入到下半场,即进入到比赛优化存量的阶段。
第四,销售型员工数量进一步压缩,成熟投顾需求上升,利息技术类员工占比大幅提高,人员结构大洗牌。
从去年底开始,券商行业一边大幅裁员,一边四处招兵买马,与优化营业网点相适应,优化从业人员结构的运动也在密锣紧鼓地进行。
大幅裁减的主要是营销类人员(经纪人与普通客户经理),而对成熟投顾与信息技术类人才则持求贤若渴的态度。
第五,券商研究所大变身。未来除了少数几家头部券商的研究所有实力靠卖研究服务给买方机构赚钱之外,绝大多数券商研究所的服务方向将会从对外服务买方换取分仓交易佣金转向对内服务机构与高净值客户,大批卖方研究员会跳槽转岗,要么去买方,要么去“远方”(转行),转型到投顾岗位也是一个出路。
据券商中国报道,上周五,一条“广发证券开例会,主要提到公募佣金率直降至万二”的传闻被快速传播开来。这条传闻截屏中提到,“目前机构佣金是万八,会里制定是万二,且从基金公司管理费中列支”。不过随后,广发证券辟谣称,消息不实。但是,这也肯定不会是非空穴来风。
这则传言里还提到,“会里的确有这个预案,降低佣金费率,买方从管理费里面支付研究佣金,不然对基民收的就是两道钱,2018年欧洲实行了这种模式。”
据说该消息引发了行业内的巨大震动,有卖方研究员直接高喊,“开始吃土了。”
这个消息传出来后,大爷我收到了好几位业内高管的微信,转来这个消息之余还不忘加上一句:大爷多次抨击过的行业乱象可能真的要被就纠正过来了。
不客气地说,这些年来,券商研究盈利模式都在比着走捷径,早该改弦易辙了。派点分佣模式只是买方与卖方合谋一起薅基民的羊毛,脱不了道德风险与利益输送的嫌疑,可怜很多基民连亏十年,基金公司却用高得离谱的佣金率分仓交易养肥了一帮名不副实的研究人员,这样的模式存在多年而没有被叫停,确实是中国资本市场的一大怪象。
有些小券商,研究所都养几百号人,招聘主要看颜值和酒量,女销售要“长得乖,放得开”,这基本上偏离了研究的本质,将严肃的研究工作娱乐化、庸俗化,天天想着各种绝招去勾兑基金经理,目的很明确,都是冲着分仓去了。可是,买方与卖方的勾兑费用,最终却是基民买单。
大爷我早就说过,如果研究真的有价值,基金公司为什么不用自己的钱买研究报告,而要用交易分仓去交换呢?
公募基金分仓佣金成为卖方研究收入的主要来源。但是,公募基金的佣金折算进净值,并不影响公募基金的管理费收入,因此尽管佣金率高居万八,但公募基金并没有强烈的动力要求券商降低佣金率。如果按传言的预案所说,买方从管理费里面支付研究费用,那才能真实地反映卖方研究的价值,才能推动券商研究业务回归研究创造价值而非营销(勾兑)创造价值的健康发展的轨道上来。
第六,重新定义互联网券商,手机成为主战场,APP将成为券商科技力量的窗口。
让科技赋能财富管理,这是许多头部券商转型为科技公司的愿景,这也是欧美成熟市场标杆券商们已经开始的行动。
这几年来,券商行业的转型速度还是很快的,先是少数几家券商从传统券商率先转型为互联网券商,然后是整个券商行业的互联网化。
现在要说互联网券商,就只能说依据自主研发的技术工具在移动端占据绝对优势的几家头部券商了。
手机成为券商的主战场,得手机界面者得天下,而APP成为攻城略地的战略性武器。
第七,分支机构向全员投顾格局推进,有条件的营业部老总未来出路是转型为首席投顾,分支机构从区域集中转向扁平,未来分支机构扁平化将是大趋势。
转型财富管理不是改个名字就大功告成,而是从组织架构、业务流程到人员配置的系统性变革工程。
未来网点优化取代网点扩张,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无论从合规风控还是业务考核的角度,减少中间层级的扁平化管理技术上可行,还可以降低成本,效率更加明显。
未来分支机构除了合规风控人员外(这部分人员直属总部),全员投顾成为大趋势,营业部总经理职能将从侧重管理到侧重服务,有条件的将可能转型为首席投顾。
第八,资本中介业务风险机会并存,股权质押危中有机,两融业务见底回升。
2018年A股一路熊途,券商手中的质押股权犹如“烫手山芋”。
2018年12月28日晚间,兴业证券公告2018年计提资产减值准备6.51亿元。其中,6.08亿元与长生生物、中弘股份、金洲慈航、金龙机电的股票质押有关。
针对股权质押,兴业证券一次性大额计提减值准备,有鉴于此,市场普遍担心高悬在A股头顶的股权质押风险会向券商传导,担心股权质押业务给券商造成实质性损失。
Wind数据显示,截止2019年1月2日,券商手中未解除质押的股票市值总计4128.38亿元,其中,质押规模前10家的券商们持有未解押市值超2113亿元。
一旦办理质押的股份跌破平仓线,而券商却无法平仓,大股东也无资金赎回时,券商们将面临资产减值的风险。
然而,仔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除了退市股的黑天鹅事件外,目前高比例质押的上市公司估值早就处于极值水平,很多标的已经与高点比打一折了,水分已经挤得干干净净,拿着这些标的,券商拿着这些标的,长期看还是没有太大风险,如果券商自身的流动性没有问题,未来没准还是一个大的机会。
至于两融余额,同样已经处于下限。别看熊市时都喊着不要融资买股票,一旦市场反转向上,“一根阳线改变信仰”,融资客照样会快速回流。
第九,科创板与注册制将重塑券商投行业务格局,IPO与购并业务进一步向头部券商集中。
自从证监会对上市公司并购重组进行了松绑和支持政策并推出“小额快速”审核通道之后,超过90%的并购重组交易已无需由证监会审核。去年四季度以来,并购重组项目审核数量迅速增长,去年前11个月,并购重组交易金额合计2.3万亿元,同比增长42%。
券商中国记者通过wind查询,2018年并购重组交易金额合计为2.27万亿元。中信证券、华泰联合证券、中金公司、中信建投证券位居前四,这四家公司2018年财务顾问业务交易金额都超过1000亿元,合计拿下43.93%份额。
Wind数据显示,2018年,财务顾问业务交易金额前十的券商分割了并购市场超六成的市场份额,其中前五名券商就占据了48.32%的市场份额。
可以预计的是,科创板与注册制试点落地之后,IPO与购并重组业务将会越来越依赖券商的资本实力、专业团队、品牌信誉,硬实力与软实力都要排在前面,投行业务的行业集中度还将进一步提升,未来将形成寡头竞争格局。
第十,自营与资管业务风险偏好大幅下降,主动挑选股票的策略不受待见,主动投资规模收缩,为追求绝对收益,以指数、FOF、对冲、套利为主要策略的“被动投资”大行其道。
全球来看,不管是自下而上还是自上而下,主动挑选股票的投资策略早已式微,既然绝大多数的基金跑不过指数,那就说明跑不过指数是大概率事件。
前几年开始,华尔街流行被动投资,指数基金,FOF,中性套利,大家发现以追求绝对收益、努力跑赢无风险收益率为目标,比追求不确定的高收益要靠谱。
过去十年,主动管理的收益波动率很高,有的年份大赚有的年份大亏,当然,A股指数的表现也很糟糕,被动投资收益难言理想,只是相对主动管理而言,会稳健很多。
经历2015年以来的巨幅调整,A股目前估值处于极值位置,对于被动投资而言,这个点位确实是一个不错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