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快报 > 正文

金融、地方与企业上演去杠杆三重奏:方向与节拍并重

发布时间:2017-08-22来源:未知 编辑:生活头条

  去年至今,金融系统、地方政府、企业“三重奏”,合力演绎了一部经济去杠杆的改革乐曲。

  “稳货币+强监管”,金融去杠杆成绩斐然。从央行的宏观调控之手到银监会的“三三四”检查,再至保监会的“保险姓保”纠偏,同业、表外、债市杠杆率大幅下降,机构资产负债结构日趋合理,“野蛮人”销声匿迹。

  “疏+堵”结合,地方债务杠杆稳健处置。上半年PPP规范日益完善,创新债券品种陆续推出,中央对地方债实行终身问责并倒查责任,整治力度空前,发行总规模大幅缩水。

  “市场化+法治化”,降低国企杠杆成为重中之重。作为“降杠杆”利器,债转股进程稳步推进,各类实施机构与70余家高负债企业已达成超万亿元市场化协议。

  权威数据显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五大任务之一的去杠杆,在“三重奏”下显现成效:总杠杆率上升速度明显放缓,正趋于稳定;企业杠杆率开始下降;我国信贷/GDP缺口保持下降;金融体系内部杠杆率得到阶段性控制。

  高企的杠杆源于多年积聚,去杠杆不可能一蹴而就,需系统性设计方案、主动作为。相关部委的种种动作、表态显示,下一阶段,去杠杆的措施还将继续组合安排、循序渐进、层层推开并落地扎根,逐步稳定和降低社会整体债务水平,防范经济金融系统性风险。

  “稳货币+强监管” 金融去杠杆显效

  2017年以来,随着稳健中性货币政策的落实以及监管逐步加强,金融体系开始主动调整业务、降低内部杠杆。

  去杠杆需要合理的流动性环境。面对流动性波动中的“山谷”和“高峰”,上半年央行加强预调微调和预期管理,有机搭配公开市场操作工具组合,灵活掌控操作力度和开停节奏,靠“削峰”和“填谷”熨平了流动性波动。

  与此同时,今年一季度,央行在宏观审慎评估(MPA)中正式纳入表外理财,以更全面地反映银行体系信用扩张状况。整治“三违反”、“三套利”、“四不当”等行为的银行业监管举措于4月初大张旗鼓推行。

  一系列举措成效凸显。一位长期从事地方监管工作的人士告诉记者,从资产方看,地方法人银行的同业、表外业务、股权及其他投资等科目的规模大幅收缩,资金需求转向表内科目,贷款保持较快增长;从负债方看,前期扩张较快的中小银行同业负债规模明显下降,负债期限拉长。

  机构因监管压力而调整表内外业务结构、降低杠杆率的微观动作也表现在了宏观数据上。

  7月通常被视为传统的信贷小月,但今年7月,新增贷款达8255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78%。表外融资则继续收缩,当月合计减少644亿元。

  银监会最新公布的数据也显示,截至今年二季度末,银行同业资产和同业负债余额比年初均减少1.8万亿元,这是2010年以来的首次。

  下一步举措还将推出。“金融去杠杆的节奏要兼顾宏观经济的运行和资本市场的承受度,需要一系列完善、全面的长效机制的安排。”作为市场参与者,星石投资总经理杨玲这样认为。

  银监会现场检查局副局长李琳近日介绍,银监会正在收集、汇总、分析“三三四”自查、监管检查的情况。“针对专项治理发现的问题,加强顶层设计,缺什么补什么,完善法规制度。”

  央行已明确,拟于2018年一季度评估时起,将资产规模5000亿元以上的银行发行的一年以内同业存单纳入MPA同业负债占比指标进行考核。

  在不少经济专家眼中,相较其他金融细分行业,一直处在偿付能力严监管之下的保险业,杠杆比率其实并不高。但随着行业影响力的与日俱增,以及个别激进险企在资本市场的翻云覆雨,为防止发生系统性风险,保险业自去年开始也踏上了主动降杠杆的征途。

  从这一年来的监管作为来看,保险降杠杆主要是从股东、负债、投资这三个切口突破,通过密集出台红头文件、补监管短板的方式,予以整肃落实。

  “在股东端降杠杆”被视为回归保险本源的首要突破点。《保险公司股权管理办法(第二次征求意见稿)》上月对外发布,不仅明确哪些投资人、哪些资金被拦在门外,还相应地延长了股权禁售期,增加了负面清单内容,让那些怀着“捞一把就跑”意图的投资者再无可乘之机。

  整肃中短存续期保险产品,则是从负债端倒逼保险公司降杠杆的一个解决方式。目前负债端降杠杆的成效已逐渐凸显,最新出炉的保险业“中考”成绩单显示,上半年人身险公司规模保费收入约2.15万亿元,同比下滑5.77%,较去年同期75.74%的增速相比下滑明显。

  保险资金投资端的监管也在持续升级。基础资产不清、资金去向不清、风险状况不清等多层嵌套产品已被监管列为保险资金的“投资禁区”。同时,保险资金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实体经济的配套政策还将进一步完善,包括支持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股权投资以财务投资为主、战略投资为辅等。

  疏堵结合地方债务稳健处置

  近年来,地方政府债务发展较快,一些地方违法违规举债担保,带来隐性债务上升,这与牢牢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底线的精神背道而驰。

  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强调,严控地方政府债务增量,终身问责,倒查责任。

  实际上,自去年年底以来,中央已经加大力度,疏堵结合,规范地方政府债务融资行为,今年50号文、87号文先后发布,风险防范措施进一步落实。

  受监管加强及市场利率上行的影响,今年上半年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规模大幅缩水。记者了解到,上半年该类债券累计发行18609.75亿元,较去年同期下降近一半。

  控制债务杠杆不仅体现在发行规模减少,还体现在发行期限缩短。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发行的地方政府债券以5年期和7年期为主,整体加权平均期限为6.10年,略低于去年同期6.27年的水平。

  除了地方债务,整体债市融资情况也显示出上半年去杠杆的成效初显。截至6月底,债市发行总规模为18.06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小幅下降1.8%。具体来看,企业债、公司债发行规模同比大减,上半年合计发行规模仅为5037.58亿元,不到去年同期的三成。

  不过7月份最新数据显示,债市融资正在回暖:一方面,地方政府债发行节奏加快,但仍在总额度控制范围内;另一方面,7月企业债券净融资为2840亿元,为今年以来单月最高值。

  “经济去杠杆是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毕竟目前还有很多地方存在基建项目和投资需求,整个系统的债务不会大幅减少。现在政策目标是控制杠杆进一步增长。”穆迪副董事、总经理钟汶权认为。

  市场化、法治化并举

  企业债转股协议金额超过万亿元

  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指出,要把国有企业降杠杆作为重中之重,抓好处置“僵尸企业”工作。

  其中,债转股是本轮降低企业杠杆率的标志举措,亦是一把利器。

  自去年10月《关于积极稳妥降低企业杠杆率的意见》发布以来,银行等市场主体已经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作了有益的探索和创新,债转股取得明显进展。首家市场化债转股公司建信金融资产投资有限公司于日前获批成立。

  国家发改委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各类实施机构与70余家高负债企业已经积极协商谈判,达成市场化债转股协议,金额超过1万亿元。这些均为钢铁、煤炭、化工、装备制造等行业中具有发展前景的企业。

  其中,既有中国宝武、中国重工等中央企业,也有潞安集团、河南能源等地方国企。“从已签约项目看,债转股能有效降低企业资产负债率,起到了去杠杆、降成本、促进企业改组改制、优化融资结构等作用,更长远看,可有力推动国企混改,建立企业负债杠杆自我约束的长效机制。”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称。

  当然,企业降杠杆途径多样,并不限于债转股。兼并重组、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盘活存量资产乃至依法依规实施破产均为企业降杠杆的有效举措。随着今年上半年4组9家中央企业重组事项的推进,前5月上市公司兼并重组交易金额达到7107.5亿元。

  降低企业杠杆率成效初显。截至今年6月末,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55.9%,同比下降0.8个百分点,企业资产负债率过高的问题正在逐步缓解。

  李锦直言,目前我国企业杠杆率过高的局面还未得到根本扭转,不少企业还处在财务负担重、债务风险高的困难境地。换言之,去杠杆还将进行下去。
大家都在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