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快报 > 正文

常德花呗套现才能安全秒到,蚂蚁花呗套现套现方法

发布时间:2017-08-28来源:未知 编辑:生活头条

香港大学亚洲环球研究所所长、此前在耶鲁大学任金融经济学教授的陈志武去年在媒体上发表《为什么世界一流大学不爱招中国学生了?》一文,通过对比中美印三国教育,表达了对中国教育体系和方法的担忧,并提出一个观点“世界一流大学的一些教授表示不爱招中国学生了”。该说法在互联网上引发广泛关注。时隔一年多,陈志武教授对此前观点有无修正?对中美教育有何新思考?带着这些问题,《环球时报》记者日前对他进行了独家专访。

  为什么说中国学生在浪费教育资源?

  环球时报:一年时间过去了,请问您现在是否依然持这种观点?有没有修正或是新看法?

  陈志武:没有变化,那些观点不是一拍脑袋想起来的,而是经过很多年的观察和思考,所以即使过去一年也没有变化。那篇文章出来以后被很多人歪曲了,我在文章里没有说“耶鲁不招中国本科生,也不招中国研究生”,耶鲁肯定不会有这样的政策。可是即便不一定能变成政策,每个教授私下也可以有自己的想法。

  大家知道在美国500强、1000强企业里担任重要职位的印度人多于中国人,在大学中也普遍如此。比如我此前就职的耶鲁大学,总的来说,印度教授在很多方面比中国教授表现突出。

  很多人认为印度人会英语、有语言优势,我认为更多在于文化方面的关系。坦率说,和中国儒家文化相比,印度文化相对更能够适应美国社会。这和语言没有直接关系,但不可否定有间接关系。很多印度人,尤其是出身于精英家庭的印度人,英语更像是其母语之一,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英语思维、语言中包含的西方价值观的影响。

  环球时报:您文章中举出的某些中国学生的例子可以形容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您如何看待这样的群体?

  陈志武:我认为这对于个人来说是正常现象,没什么可指责的。他们为了自身发展和利益,最大化地利用耶鲁的资源和机会,属于人之常情,每个人多多少少都会有这样的做法。但从校方角度考虑,这肯定是有问题的。耶鲁会为每个录取的博士研究生提供奖学金支持,教授也投入大量宝贵时间,他们希望利用这些资源,培养出对待学术研究真正有激情的年轻人。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那么多的中国学生占据了这些资源却没能达成校方期待的结果,对美国高校来说是资源错配和浪费。

  我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不在于学生本身,而是家长、社会的压力,这些力量迫使中国学生走上某条路,尽管不是那么喜欢,还要表现出有兴趣。父母不应把自身偏好和对社会的理解强加在子女身上,干预他们择校择业,整个中国社会需要在观念上做些调整。

  中国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也有一定问题。在从幼儿园开始一直到大学的教育中,没有特别强调、引导学生去挖掘兴趣点,找到自己的激情所在,这造成了人才浪费。因为人只有从事最感兴趣的职业,才能真正深耕,不仅能提升个人幸福感,还能为社会做出独到贡献,形成最优的人力资源配置。

  对于任何一个社会来说,最重要的资源恰恰是人力资源。每个人的兴趣是否与其工作内容匹配?各种聪明才智是否最大限度地发挥?这是经济体里的关键问题,配置好人力资源才能对社会中的创业创新和其他方面起到根本性作用。

  教育需要“因人而异”

  环球时报:您是否认为,中国人对美国精英教育存在某种过度迷恋?

  陈志武:美国不全是精英教育,而是多层次教育。比如俄亥俄州立大学的本科生有四五万人,尽管有些专业不错,但更多学科注重实际应用。该校指导学生如何择业,对于毕业生中有多少人能成为社会主角,期待值不是太高,因此这不能算是精英教育。只有像耶鲁、哈佛、斯坦福这类顶尖名校,以培养未来世界领袖为出发点的教育才能被称为真正意义上的精英教育。总的来说,美国的教育分层很大。

  中国的教育过于扁平,层级不够鲜明。我接触过北大、清华、复旦等名校学生,他们的素质和天赋相当不错,但是否能说这些学校在教育方面比二本院校更精英化?当然是,但层级差别肯定不如美国明显。我认为中国的教育体系应该教会学生如何独立思辨,否则永远被动地接受书本知识,永远无法与时俱进。而且,在中国,大家把教育看成是职业教育,淡化了很多做人的教育,人文社会科学的影响不够,这是中国教育体系中最大的欠缺。在专业之外,更应该强调在社会中如何做人。

  中国家长热衷于把子女送到美国的名牌大学,接受精英教育的愿望和目标是美好的,不过还是要稍微调整一下,考虑“因人而异”的维度。美国各个大学的自身定位和专业特点都很鲜明,针对不同类型学生做出不同的资源配置,没有绝对的好。中国家长一定要注意根据学生自身偏好和个性,寻找最适合子女的学校,千万不要人云亦云,盲目追求。

  千万不要认为“教育=饭碗”

  环球时报:放眼世界,您比较看好哪个国家的年轻一代?

  陈志武:最有创业、组织能力,在社会各个方面能力最强的还是美国年轻人。一般美国中学生的组织能力就很强,知道如何调动几十个人,并让各自发挥最大价值。几年前我曾给某个国内一流大学的一年级学生讲课,一进教室我就感到非常震惊。因为学生们的表情像初中生一样不成熟,让我感到他们比实际年龄要小。有研究指出,中美两国大一学生在成熟度方面相差3.5岁左右,也就是说一个21岁的中国大学生,其成熟度只相当于17.5岁的美国高中生。在美国,一个人的自信心、自身定位以及自我把控,在高中阶段就能做得很好。

  环球时报:对有意出国深造的学生或家庭,您有何建议?

  陈志武:中国家长把孩子送出国的做法很好,确实应该让中国年轻人走向国际化,但千万不要认为“教育=饭碗”。教育只是帮助学生谋求职业发展的一方面,但职业不是教育的全部,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做人”,这一点往往容易被忽视。人类现在的平均寿命大约80岁,有研究表明再过20年,人均寿命有望达到120岁。而人的一生,大约有40年的时间用来工作,如果只教授学生做“专业的工具”,未来他的生活就有面临空虚和郁闷的风险,还有那么多工作之余的时间做什么呢?因此,学会做人,加强文化方面的熏陶,也是教育中非常重要的内容。

大家都在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