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影城:年轻人口袋里的钱真好赚
发布时间:2021-10-03来源:未知 编辑:生活头条
十一国庆,玩乐是主题,今天咱们就来谈谈和玩有关的话题。
最近环球影城在我的朋友圈里正式开业了,熟悉的不熟悉的都扎堆往里钻。
这不,国庆的到来让环球影城是更火了,近期频频冲上热搜,这其中最吸引人眼球的当属 #十一期间北京环球影城人均消费或超3000元# 这个热搜第一。
按照前期公布的票价图来看,最贵的特定日门票也才750不到,且环球影城还算亲民一些,允许将食品带入园区之内,那这2000元到底是怎么多出来的?
说来惭愧,本“90后”对于《哈利波特》的感情并不深,认知也仅停留在九又四分之三(9¾)车站、分院帽和黄油啤酒上。
不过笔者对于环球影业出品的电影很是喜爱,比如《谍影重重》、《美丽心灵》这些都是百看不厌的经典电影,但真要让我自掏腰包三千去一个“游乐场”,还是有些心不甘情不愿的。
小时候,180元的欢乐谷已经能让我非常满足了;而现在,只有兜里揣着一万才敢去这种大IP的游乐场了么?
1、500元的环球只是刚进新手村
虽然快一千的票价也曾遭人诟病,可毕竟十多年前深圳欢乐谷的票价就已经是180元了,如此算算,十年后有着10个欢乐谷那么大的环球影城,门票700也不算贵(淡季价格418元)。
不过这仅仅也就是一个入场券(况且如今连加钱都抢不到),就跟刚下载一个游戏,初入新手村差不多,而后头真正值得花钱的地方还有很多。
旅游嘛,最重要的就是开心。
大家的想法很一致,无非都是“来都来了”、“该花就花”和“旅游就是要玩得尽兴”。于是乎,为大家精心设计的消费策略就来了。
作为一个正常的上班族或者是学生党,真的很难在工作日中抽出时间来旅游,这种时候,中秋元旦国庆这类假期就是出游的首选时间,其次就是周末。
节假日最大的缺点除了比平日贵上200元的票价,主要还是人实在太多了。
原本是想去领略神秘的哈利波特魔法世界,在阴天之下能看到的只有男人和女人;原本是想体验一下刺激的鹰马飞行过山车,却要在烈日之下排上两个小时的队;原本是想体验一下变形金刚火种争夺战,但一趟排队下来小半天就过去了。
尽管提前做过攻略,而计划却赶不上变化,想着一开门就冲进哈利波特的园区。但面临的现实却是,一边是没有赶上项目的第一波,已经开始排起了长队;一边是如果耽搁太久就会赶不上一会儿的表演。
这时候旅游的消费心理开始作祟,反正来都来了,多加500块买个VIP的贵宾体验吧,虽然算下来要花1200元,但是可以享受免排队玩遍热门景点,还能走快速入园的通道。
如果是开车来的一家人,买个VVIP的私享贵宾体验就更划算了,1700元(含一张票)的价格可以包括3位游客的免排队、优先IP互动和价值200元的代客泊车服务,人均一算比VIP来的实惠。
这一部分还仅仅只是门票的额外支出,纪念品这个大头还没有被算在内。
对于广大哈迷来说,哈利波特的周边怎么可以不来一波,一件学院的魔法袍售价就为849元、一根可互动的魔杖售价就为348元。衣服都买了,围巾和徽章也要同步配上,再花469配一个哈利骑的“光轮2000”同款扫把。
而不是哈迷也没关系,小黄人、侏罗纪公园的冰箱贴也可以买一个回去留作纪念,而即使是觉得纪念品买回去无用的,还可以尝一杯大名鼎鼎价值50元黄油啤酒,因为不含酒精,全年龄段都可以饮用;或者是尝一尝陪伴童年的查理巧克力工厂中的草莓奶昔,亦或是功夫熊猫里的大侠的同款拉面。
虽然开头那个热搜说的人均3000的消费,必定是包含了路费+酒店的钱,但上文带大家“云游玩”了一圈环球影城的目的,想证明在那样的消费策略与消费环境下,人们很难不被情绪影响,在园区里增加很多计划之外的消费。
2、越年轻越冲动?
让游客疯狂“烧钱”的乐园也不只有环球影城一家,在北京环球正式开园之前,上海迪士尼这个老前辈的吸金能力也是很厉害。
虽然Disney没有公开过上海迪士尼明确营收数据,但据2017年公布的一份评估报告显示,上海迪士尼开园首年(2016年6月-2017年6月)游客接待数超过1100万人次。
据某券商2017年的测算,淡季时上海迪士尼的人均总消费为2600元/人;旺季时人均总消费可达到3100元/人。粗略的算一笔账,如果按酒店交通费与园区收入6:4来计算,营收大约是126亿人民币(约合19亿美元)。
尽管上海迪士尼的收入也不全是Walt Disney的钱,但这个数字确实也是惊人。
而且横向来看,疫情前正常年份2019财年,美国环球影城(含门票)的营收为59.3亿美元,占NBC universal营收的17.25%;而迪士尼主题公园的营收为262亿美元,其中光是销售商品、食品的营收就达到了60亿美元,且财报中还明确表示了,“公园及体验的商品、食品和饮料收入增长是由于平均客人支出增加了5%”。
但说回来,人均消费这么高,都什么样的人更喜欢去这种“游乐园”呢?
按照其性质来说,亲子家庭型的游客应该是占比最大的,但从实际数据来看,即使是主打“动画片”的迪士尼,游客中20-30岁不带小孩的人数占到了将近50%。
到底是什么吸引了这些年轻人朝着游乐场蜂拥而至呢?
一个字,“火”。
新开的网红店,一定要第一个去;最热的食品,一定要第一个吃;别人晒的美景,一定要亲自看。只要是网上最火的,朋友圈里最热的,都吸引着无数年轻人的眼球。
愿意为此花钱的他们,也许是处在无忧无虑的大学时期,也许是没有背负房贷车贷压力一身轻松的上班族。“消费主义”、“享乐”这种观念充斥着这些他们的大脑。
就如法国社会学家在《景观社会》中的描述一样,整个社会生活都显示成一种巨大的景观的积聚,这并非是一种单纯的集合,而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社会关系,通过图像的中间而建立的关系。
“景观就是商品完全成功的殖民化社会生活的时刻”
而很多消费者也让这些被创造出来的图像景观代替了真实生活,注重的都是它呈现出来的“诱人”景象,并选择为此消费。
尽管不太想承认,但是国内大部分的旅游都可以说是消费主义的陷阱。
确实,从个人选择来说,大家确实有买或不买的权利,但无形之中,却被景区不合理的价格和隐形的强制消费所绑架了。甚至在园区营造的消费氛围下,让本没有购买计划的你,还把钱掏出来的心甘情愿。
而也就是这点最可恶,消费者在这种氛围营造下所花的钱,往往只是消费时一瞬的快感,冲动消费过后可能都沉浸在无比的空虚与懊恼之中,“为什么花钱买了一个没用的东西?”。
这样的现象也不仅存在于旅游之上,现在越来越火的各种“年轻人”经济也是蹭上了这种景观消费。
比如说近两年来才炒的火热的盲盒,多少人花59块钱买的真的是盲盒里那个“塑胶小人”,享受的仅仅是拆开的那个瞬间,千万!不要小瞧“未知”给人带来的快乐。且不仅是盲盒,潮玩也是如此,原价几千的摆件竟然能被炒到六位数。
在这种“年轻人经济”火爆背后的推手,到底是谁?
3、唯一的万恶之源
这个答案呼之欲出,还是资本。
就跟推理小说里的逻辑一样,这个人死了谁最受益,谁就最有可能是凶手。换到这个事情上,谁得到的好处最多,谁就是背后最大的推手。
讲点广泛但是不普遍的事儿,最近iPhone13出了,尽管没有数据支持,但从身边的小范围来看,选择分期付款的人不在少数。
而且在苹果官网上,“RMB 217/月或5199起”的字眼就放在售卖iPhone13最显眼的位置。每月生活费不到2000元的大学生亦或者是拿着6000元工资的打工人,很难不对这样的字眼感到心动,每个月就花200元就能享受到“高端”的最新款苹果手机。
虽然现在说苹果“高端”已经有些不现实了,但在上一个鼎盛的手机时代,苹果确实是被捧成了高端的代表,否则“割肾”买苹果调侃又是怎么兴起的。
而这个坑,其实也不是消费者自己挖的;是为了销售和金钱的资本所宣传出来的,谁又能说这不是一个精心打造,但又能让消费者乐意为此花钱的消费陷阱呢?
回到最开始聊到的环球影城上,小红书、微博上的大肆宣扬,朋友之间激烈讨论,这种热度无不在传达的一种“不会吧不会吧,你连环球影城都没有去过”的思想。
这种强烈的攀比心理也在刺激着底层的人性,现如今物质的社会里,无论穷富,人人几乎都在为了面子而活。况且,现在的“90后”真的是有些债台高筑了,超前消费成了最“新潮”的习惯。
从数据分析机构尼尔森发布的报告来看,18-29岁的消费者总体信贷产品的渗透率已达到86.6%。且汇丰银行也曾表示,中国90后人群的债务收入比达到令人吃惊的18.5倍,各种贷款和信用卡的人均债务超过17433美元,高达12万人民币。
这么来看,前段时间把部分信贷产品接入征信体系也不稀奇,毕竟花得起却还不起的很多人,或多或少都存在着冲动消费的问题。
这难道真是“年轻”的锅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