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理政新实践·江苏篇】创新推进运河文化带建设,淮安重现“运河之都”盛景
发布时间:2017-09-17来源:未知 编辑:生活头条
淮安市委书记姚晓东告诉记者,近年来淮安按照中央、省委要求,坚持创新、突出惠民,做好传承、保护、利用大运河文化遗产三篇文章,展现古城、水城和生态发展特色,彰显淮安文脉,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走马京杭大运河68公里长的淮安段,文化遗存百余处,遍地是历史。“南船北马,舍舟登陆”的石碑昭示着昔日的繁荣,御码头留下康乾两帝南巡的身影,还有大运河上仅存的保存完好的古闸……2014年大运河上榜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淮安作为大运河申遗的重要节点,有遗产区两处(清口枢纽、漕运总督遗址)、河道一段(淮扬运河淮安段)、遗产点五处(清口枢纽、双金闸、清江大闸、洪泽湖大堤、总督漕运公署遗址)被列入。
“淮安是名副其实的运河之都”,文史专家荀德麟不容置疑地说:“吴王夫差开凿自扬州邗城至淮安末口的邗沟,成为大运河的起始。天下九督,淮安居二,主管漕运的漕运总督一直驻于淮安府,河道总督也于康熙年间移驻淮安清江浦。淮安是明清的漕运指挥中心、河道治理中心、漕粮转运中心、漕船制造中心、盐榷税务中心,淮安榷关是全国最大的钞关,上缴关税占当时全国的一半之多。”
作为大运河的起源地之一,推动运河文化带建设,保护、传承和利用好这份宝贵的世界文化遗产,将淮安里运河文化长廊打造成大运河文化带的特色典范,为将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建成全国先行带、示范带作贡献,淮安责无旁贷。
提前谋划。淮安市里运河文化长廊规划建设管理办公室主任蒋维林说,早在2013年,淮安就按“文史一脉相承、旅游一线贯通、产业形成链条”的理念,启动里运河文化长廊建设,通过理水、营城、聚人、兴文四大策略,把里运河文化长廊打造成集文化交流、高端论坛、生态旅游、休闲养生及特色主题板块于一体的运河文化国际交流经典空间和旅游度假胜地。
高点定位。里运河文化长廊聘请同济大学副校长吴志强率领的上海世博会规划团队,总体区段分为“起、承、转、和”四大篇章,分别重点打造清江浦景区、漕运城景区、山阳湖景区和河下古镇景区。为再现漕运盛景,又邀请中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专家组组长刘峰博士带领的北京巅峰智业团队,完成了中国漕运城的总体策划。
淮安市代市长蔡丽新说,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打造里运河文化长廊,淮安始终秉承“保护优先、合理利用、创新发展”的原则。在运河文化遗存保护和非物质文化传承上,不遗余力。复建国师塔,扩建青龙寺,整修赛珍珠故居、福音堂,布展提升斗姆宫、陈潘二公祠、吴公祠和清江浦楼等。浦楼酱醋厂,这个始建于清道光15年的建筑正进行保护性修复,不久,这个中华老字号将变身酱醋坊文创园,游人可体验传统酱醋生产工艺和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无尽魅力。短短几年,散落在运河沿线的御码头、三元宫、榷关遗址、河下古镇、韩侯钓台等串点成线,十番锣鼓等消失多年的非遗遗产得到抢救性发掘和再现。
在榷关遗址附近,同济大学原来规划的一个板闸风情街项目,施工时发现一座深埋地下的600年前古闸,被国家文物局专家誉为“大运河申遗成功后沿线城市中一处最重要的新发现”。原项目被立即叫停,该地块很快调整为文保用地,正着手打造板闸遗址公园、中国漕船博物馆。
通过4年多的努力,里运河文化长廊成果初现,新长廊画卷渐次展开,演绎出“天下运河看淮安”的传世之作。清江浦景区基本建成开放,是国家级水利风景区、4A级景区,2016年被评为江苏省十大新景区。漕运城景区、山阳湖景区全面启动,河下古镇景区初见成效,已是国家5A级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放眼蜿蜒15.6公里的里运河两岸,一天一个样,仿佛繁华的“南船北马”时代重现。
惠民利民,提升百姓幸福感,是运河综合保护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几年建设,一度接纳城区污水、违章搭建林立的里运河,如今水清岸阔,绿树婆娑下是一座座传统风格的建筑和晨练暮舞的人群。“千人健步走”“中秋祭月”“水上婚礼”,一到节假日人们就往运河两岸跑。沿运河全线还设置自行车道、步行道慢性系统和配套景观,市民近可手捧运河水,远可观古城的厚重、新城的活力,让出行如同一场旅行。
本报通讯员 叶光亚 吴庆章 本报记者 蔡志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