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双轮驱动”活化传统村落 让乡愁有所依归
发布时间:2017-10-14来源:未知 编辑:生活头条
石屋布局错落有致、写满岁月痕迹的石板路向远处延伸……行走在浙江省宁海县许家山村,犹如置身“石头世界”。这个曾经寂静荒颓的村子,如今每天都会有游客和摄影爱好者驱车而来,从中找寻失落的乡愁。
许家山村的嬗变,只是浙江宁波“活化”传统古村落的一个小案例。在工业化和城镇化“攻城掠池”的时代,宁波通过保护和利用的“双轮驱动”,走出了一条传统村落转型的特色发展之路。
梳理规划、留住乡魂、守住村韵……曾“养在深闺待人识”的宁波古村落正焕发新生机。9月29日,浙江省住建厅公示了第一批省级传统村落,宁波有22个村落入选,入选率位居浙江省前列,加上已有的22个中国传统村落,宁波省级以上传统村落已有44个。
科学规划锁住底蕴 守护美丽乡愁
古村落是保存传统文化的集体记忆,但在急剧的社会变迁和城镇化过程中,这些桃源秘境却日渐凋零,面临着“失忆”的危险。
宁波市规划局区域处处长胡道生表示,90年代,传统村落经历着工业化、城镇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一些新建的“小洋楼”与周边的明清马头墙格格不入,一些传统村落一味发展旅游超过了环境承载能力,传统村落的原有风貌受到破坏。
站在在新世纪的十字路口,宁波传统村落该何去何从?
2012年起,由宁波市规划局牵头,经过5年的努力,通过摸底调查、部门协商、详细评估、资料汇总、数据录入等工作,共梳理出87个传统村落,为盘清和抢救传统村落的家底,清晰全面记录各类传统村落的多样性生态信息打下了良好基矗
同时,宁波市规划局从2014年开始进行宁波市历史建筑普查,并分别于2015、2016年公布了宁波市第一、二批历史建筑,有746处有保护价值的古建筑被确认为宁波市历史建筑,纳入法定保护范畴,填补了长期以来宁波传统村落保护体系中的空白。
“加强传统村落的保护,目的是保护和弘扬传统文化,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通过保护和有序发展,让村民有更多的获得感。”胡道生表示。
据悉,近五年来,宁波不断加大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力度,加强规划引领、技术支持、资金保障、项目建设等,使宁波传统村落的历史遗存和人居环境得到整体保护和改善。经过努力,目前宁波成功申报国家级传统村落22个,浙江省级传统村落22个,获中央财政资金补助5000余万元。
“活态保护”古村落 内外兼修焕生机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留住古村落的乡愁,仅仅靠保护是不够的,村庄要持续发展,村民要改善生活,需要搅活古村保护发展的一池春水。
近年来,宁波市规划局把村庄设计与保护发展规划结合起来,对村落入口、重要街巷、公共设施、村民住房进行详细设计,更加有效地引导村庄建设。
入选首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单的宁海县许家山村,就是古村重生的现实样板。
许家山村是宁波市内现有建筑群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石屋古村,整个村子皆是由青灰色岩质石材整块砌成,石头巷道狭窄而悠长,路面用石板和碎石铺成,石凳、石桌、石桥、石井、石巷随处可见,串联起一个石头世界。
虽然坐拥“宝藏”,但许家山村也曾面临“空心化”的危险。宁海县茶院乡许民村党支部书记叶全奖表示,为了“活化”村子,村里邀请专家编制《许家山石头村保护与旅游开发策划》方案。此外,许家山村还立足石村风俗,扶持农户开办“农家乐”,打造五星房车营地、石头迷宫等景点,并通过举办中华(许家山)石头古村文化节,增加村庄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叶全奖感叹道,希望许家山村的原貌能继续保持下去,等后代落叶归根之时,他们依旧能真切地看到祖辈生活的痕迹,让古村落成为具象化的“乡愁”。
翻开宁波的古村落地图,无论是民宿业兴起的奉化大堰村,还是着力挖掘方家文化和特色活动的慈溪方家河头村,都被重新注入了活力。通过“活化保护”,一个个江南小村正徐徐揭开面纱,在惊艳世人的同时,也富裕着村民。
无疑,古村落保护发展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需要全社会力量的持续参与。
为了动员各方力量,宁波市规划局起草《宁波市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下发《宁波市乡村建设规划许可管理规定》规范村庄各项建设行为,举办针对乡镇干部、建筑工匠的特色培训班,提高培训对象的规划意识和技能水平。
此外,宁波各相关部门也通过创建美丽乡村改善村庄面貌、或编纂宁波市传统村落丛书展示其古朴风貌、或征集村史村志、家族家谱,拓展传统村落档案内涵;宁波市规划局也多次举办“访名村”系列活动,邀请市民体验传统村落的民风习俗、特色美食……
通过村庄、政府、社会的共同努力,宁波一些传统村落正重获新生。
夕阳下,黄泥土墙泛出袅袅的炊烟,菜畦上鸡鸭悠哉地来回踱步……坐在重新规划修复后的村落里,三五村民轻摇蒲扇,手捧香茗,在虫鸣狗吠中沉沉进入梦乡。(完)
许家山村的嬗变,只是浙江宁波“活化”传统古村落的一个小案例。在工业化和城镇化“攻城掠池”的时代,宁波通过保护和利用的“双轮驱动”,走出了一条传统村落转型的特色发展之路。
梳理规划、留住乡魂、守住村韵……曾“养在深闺待人识”的宁波古村落正焕发新生机。9月29日,浙江省住建厅公示了第一批省级传统村落,宁波有22个村落入选,入选率位居浙江省前列,加上已有的22个中国传统村落,宁波省级以上传统村落已有44个。
科学规划锁住底蕴 守护美丽乡愁
古村落是保存传统文化的集体记忆,但在急剧的社会变迁和城镇化过程中,这些桃源秘境却日渐凋零,面临着“失忆”的危险。
宁波市规划局区域处处长胡道生表示,90年代,传统村落经历着工业化、城镇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一些新建的“小洋楼”与周边的明清马头墙格格不入,一些传统村落一味发展旅游超过了环境承载能力,传统村落的原有风貌受到破坏。
站在在新世纪的十字路口,宁波传统村落该何去何从?
2012年起,由宁波市规划局牵头,经过5年的努力,通过摸底调查、部门协商、详细评估、资料汇总、数据录入等工作,共梳理出87个传统村落,为盘清和抢救传统村落的家底,清晰全面记录各类传统村落的多样性生态信息打下了良好基矗
同时,宁波市规划局从2014年开始进行宁波市历史建筑普查,并分别于2015、2016年公布了宁波市第一、二批历史建筑,有746处有保护价值的古建筑被确认为宁波市历史建筑,纳入法定保护范畴,填补了长期以来宁波传统村落保护体系中的空白。
“加强传统村落的保护,目的是保护和弘扬传统文化,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通过保护和有序发展,让村民有更多的获得感。”胡道生表示。
据悉,近五年来,宁波不断加大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力度,加强规划引领、技术支持、资金保障、项目建设等,使宁波传统村落的历史遗存和人居环境得到整体保护和改善。经过努力,目前宁波成功申报国家级传统村落22个,浙江省级传统村落22个,获中央财政资金补助5000余万元。
“活态保护”古村落 内外兼修焕生机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留住古村落的乡愁,仅仅靠保护是不够的,村庄要持续发展,村民要改善生活,需要搅活古村保护发展的一池春水。
近年来,宁波市规划局把村庄设计与保护发展规划结合起来,对村落入口、重要街巷、公共设施、村民住房进行详细设计,更加有效地引导村庄建设。
入选首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单的宁海县许家山村,就是古村重生的现实样板。
许家山村是宁波市内现有建筑群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石屋古村,整个村子皆是由青灰色岩质石材整块砌成,石头巷道狭窄而悠长,路面用石板和碎石铺成,石凳、石桌、石桥、石井、石巷随处可见,串联起一个石头世界。
虽然坐拥“宝藏”,但许家山村也曾面临“空心化”的危险。宁海县茶院乡许民村党支部书记叶全奖表示,为了“活化”村子,村里邀请专家编制《许家山石头村保护与旅游开发策划》方案。此外,许家山村还立足石村风俗,扶持农户开办“农家乐”,打造五星房车营地、石头迷宫等景点,并通过举办中华(许家山)石头古村文化节,增加村庄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叶全奖感叹道,希望许家山村的原貌能继续保持下去,等后代落叶归根之时,他们依旧能真切地看到祖辈生活的痕迹,让古村落成为具象化的“乡愁”。
翻开宁波的古村落地图,无论是民宿业兴起的奉化大堰村,还是着力挖掘方家文化和特色活动的慈溪方家河头村,都被重新注入了活力。通过“活化保护”,一个个江南小村正徐徐揭开面纱,在惊艳世人的同时,也富裕着村民。
无疑,古村落保护发展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需要全社会力量的持续参与。
为了动员各方力量,宁波市规划局起草《宁波市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下发《宁波市乡村建设规划许可管理规定》规范村庄各项建设行为,举办针对乡镇干部、建筑工匠的特色培训班,提高培训对象的规划意识和技能水平。
此外,宁波各相关部门也通过创建美丽乡村改善村庄面貌、或编纂宁波市传统村落丛书展示其古朴风貌、或征集村史村志、家族家谱,拓展传统村落档案内涵;宁波市规划局也多次举办“访名村”系列活动,邀请市民体验传统村落的民风习俗、特色美食……
通过村庄、政府、社会的共同努力,宁波一些传统村落正重获新生。
夕阳下,黄泥土墙泛出袅袅的炊烟,菜畦上鸡鸭悠哉地来回踱步……坐在重新规划修复后的村落里,三五村民轻摇蒲扇,手捧香茗,在虫鸣狗吠中沉沉进入梦乡。(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