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 > 正文

冯远征:中华文化是自信之基

发布时间:2017-11-12来源:未知 编辑:生活头条

  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文化自信的论述在文化界反响热烈。本报周末副刊特开辟“文化自信大家谈”专栏,约请文化名人撰写署名文章,讲述各自对文化自信的理解,共同探讨如何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新的历史时期更加繁荣兴盛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文化自信和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论述,令人振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基本方略中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报告把文化自信提高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强调,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这些论述既让我们振奋,也给我们文艺工作者提出了新要求。认真领会和感悟文化自信的内涵,自觉增强文化自信,是我们学习十九大报告的重要内容,也是更好地完成新时期一个文艺工作者历史使命的思想基础。

  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历史根基。近年来,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越来越喜爱。书法、绘画等传统艺术形式逐渐回归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的文化传统正在得到发扬。我们相信中国的崛起将不仅仅是物质方面的崛起,更是文化、精神的崛起。

  我们从媒体报道中看到,美国总统特朗普访华时,习近平总书记在故宫招待总统夫妇喝茶,特朗普还展示了小外孙女说中文和唱中文歌曲的视频。我们的传统文化不仅滋养着中华民族的心灵,而且得到很多外国朋友的喜爱。在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中,文化交流与经济交流相得益彰。记得我在国外留学时,每到传统节日,都会找一些宣纸裁成小块,画几笔国画或是写几笔书法,做成贺卡送给朋友。这些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小物件往往最受外国朋友欢迎。去年人艺的话剧《知己》走上了俄罗斯圣彼得堡的舞台,那里的艺术总监说,这是我看到的最美、最中国的话剧。虽然语言不通,但俄罗斯的观众看懂了,而且最吸引他们的是剧中的中国戏曲身段的元素,他们说从中看到了中国传统艺术美。这些都体现出我们对自己文化的一种底气,也都体现出我们深厚的文化自信。

  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是文化自信赖以生存的土壤。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回归传统文化。像我年轻时也曾追时髦,喜欢穿喇叭裤、戴蛤蟆镜,但现在越来越喜欢穿唐装、布鞋。中国人血液中流淌的还是中国文化。每一个炎黄子孙身上都流淌着中华文化的血液,存在着中华文明的基因。

  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自信,从我们北京人艺的话剧中也可窥见一斑。最近几年,我们北京人艺的强烈感受是,话剧越来越火爆。今年上半年,我们推出人艺经典话剧《茶馆》,许多观众前一天晚上就来排队抢票。话剧这种艺术形式,在老舍、焦菊隐、于是之、蓝天野等老一辈艺术家的艰辛摸索中,发展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而且让世界惊叹,这是非常不容易的。只注重表面化的艺术没有厚重感,就像花瓶里的花一样,没有深厚的土壤做根基,迟早都要枯萎。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青年提出了殷切希望。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从增强文化自信的角度看,从我们北京人艺的现实要求看,我们也对青年文艺工作者充满了希望。现在,北京人艺面临的当务之急是培养年轻人。当年于是之、蓝天野等老一辈艺术家告别舞台时,有人质疑北京人艺何去何从。但濮存昕等一批中青年艺术家支撑起一片新天地,也使人艺有了新的发展。如今我们又到了面临接班换代的时候,新一代的崛起不应该像我们接替老艺术家那样漫长;但这也是急不得的事情,需要建立在年轻人了解北京人艺历史和文化的基础上。

  近一年,我们陆续开展了七期北京人艺青年演员剧本朗读培训,从最基础的剧本朗读开始训练,锻炼他们的台词功底,同时注重发现年轻演员的导演才华,培养人艺导演队伍。北京人艺每个月都开设青年演员艺术培训课,我们专门聘请熟悉老北京市井文化的老师教演员老北京叫卖,请北方昆曲剧院老师教授昆曲课。我们发现,只要注重引导和传承,厚重的中华传统文化能吸引住一大批青年人的目光。这也是我们的自信心所在。

  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我从十九大报告中不仅看到了文艺的繁荣,看到文化将获得多方的支持,更看到了未来文化的发展方向。(作者冯远征系北京人艺演员队队长,获“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荣誉称号)

大家都在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