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公司分食保险蛋糕:区块链、大数据等正渗透保险业全链条
发布时间:2017-07-18来源:未知 编辑:生活头条
所谓保险科技(InsurTech),是指保险行业各环节运用不同的科技技术,从而提升行业质量效率的一种做法。
近年来,随着大型保险机构和各类互联网公司的“杀入”,包括产品设计、定价、销售、理赔等在内的几乎所有保险链条都正在被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科技手段重塑。
更有超过五成的保险业内人士相信,将近两成的收入有可能被保险科技公司摊薄。对此,部分大型险企组建了自己的保险科技队伍。而对于一些中小型险企,专业人士认为不妨从投资为险企带来流量入口的科技型公司做起。
无论科技是“重塑”还是“颠覆”保险,值得警惕的是,部分机构在收集数据的同时其数据流向仍是未知数。业内人士认为,这样既当“运动员”做保险,又当“裁判员”使用数据的行为有待监管进一步规范。
从定价到理赔,保险全链条“沦陷”?
未来保险公司的代理人和理赔人员是否都将被机器人替代?这是一个在保险圈讨论越来越广泛的问题。
而目前可见的是,保险链条上几乎所有环节,都能看到新技术渗透的身影。
产品开发端,大数据分析有助于保险公司更好地把握客户需求及风险情况,推进精准的产品设计、定价、核保和营销。
用户信息管理端,区块链能整合多渠道的客户信息,实现客户账户统一管理及数据共享,而区块链其不可篡改等特质能够保证数据的私有性和安全性。
销售端,云计算平台能承载快速增长的海量产品及用户数据,并以低成本快速实现系统及应用平台优化升级;物联网则可以增加用户互动途径,推动新保险产品设计,同时能够持续跟踪监测用户及财产状态,将保险业务范围从承保延展到增值服务。
理赔端,人工智能技术能够替代人工完成理赔、用户服务等环节,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不过应用人工智能的企业要有数据采集以及数据分析平台,当险企有了大量的数据才能构建相应的模型。
保险公司和科技公司:竞争还是合作?
根据普华永道的数据,将近九成的保险业受访者担心科技会对他们的收入构成威胁。
与此同时,正在“分食”保险蛋糕的科技公司同仁们给险企提供了几点思路。
众安科技CEO陈玮认为,对于大型险企来说,搭建自己的保险科技队伍,乃至于建立保险实验室来追踪行业科技发展趋向是大势所趋。其次,对于一些中小型保险机构来说,在初期创造入口较难的情况下,可以考虑投资一些潜在的保险入口。此外,面临投保人更新迭代的现状,险企应当建立起服务优质、符合新一代消费者价值认同的品牌,从而增强用户黏性。陈玮提出,目前大多保险科技领域的创新仍集中在营销层面,当保险科技发展到后期,将是一场保险价值链专业领域的PK。
海绵保创始人兼CEO许贵生则向科技公司们提供了一条“弯道超车”之路。海绵保一端联合保险公司开发贴近消费者场景的保险产品,将不可保的变为可保;另一端则是将这些消费场景中的核心人物(如驾校教练等)通过红包激励等手段发展为平台的兼业代理人,再通过这批兼业代理人直接接触到特定消费场景的特定投保人。通过这一做法,将过去“被动、低频”的保险产品,变为用户“主动、高频”的需求,从而实现精准投保。许贵生透露,目前非车财产险规模大致在4000亿元左右,行业预计将来市场份额将达到2万亿元,而这当中,未来创新型公司至少要占到四分之一的市场份额,因此推动保险公司互联网化目前仍是一片蓝海。
除了机构瞄准保险科技,多位业内人士认为,“监管科技”也将是保险科技的题中应有之义。监管部门对于行业发展而不断涌现的新技术、新风险,应当加快运用科技手段进行甄别或是差异化监管。在此前“2017陆家嘴论坛”上,保监会副主席黄洪也表示,要通过管理创新和科技手段来增强保险的竞争力。
保险科技谨防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
保险科技领域是否会出现“寡头”?
在一场互联网公司的保险科技发布会上,多家来自传统险企的人士私下交流着这样一个问题:数据给了这家“兼职”做保险的科技公司,我们客户的数据安全有没有保障?
一位保险科技专业人士认为,无论是保险公司还是科技公司之间的合作,都是为了将创新做得更彻底。而在数据流动的过程中,一端是保险公司提供数据,另一端是科技公司搜集数据,至于数据收集起来还会有谁看到、有谁能够使用,往往是一个灰色地带。“如果说合作主体的信用是有限的,那么技术的信用是无限的。例如现在有机构运用区块链技术,将数据存储到区块链上,一定程度上防止了篡改和盗用。”该人士表示。
普华永道中国保险业管理咨询业务主管合伙人黄小戎认为:“目前保险公司对于新的竞争者仍有戒心,担心他们会分薄其收入,此外,监管及企业文化差异,也阻碍了保险公司与一些创新企业的合作。但无论最终的合作形式是与初 企业合伙,还是收购他们,或者采取内部创新的方式,保险公司都要需要让科技尽可能地发挥其优势,这个过程正悄然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