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精准帮扶路——河北青龙满族自治县扶贫攻坚纪实
发布时间:2017-11-30来源:未知 编辑:生活头条
技术人员在对村民进行果树修剪技术培训。 田立民摄
河北秦皇岛市国资委驻村工作组帮助贫困户建设的蘑菇大棚。 田立民摄
河北青龙满族自治县着眼于解决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等关乎长远发展的问题,针对各地实际,精准实施基础设施、特色产业、科技文化、易地搬迁、生态旅游、光伏发电、社保兜底、医疗救助等十大脱贫工程,为全县87个贫困村及贫困户制定脱贫方案
初冬时节,河北青龙满族自治县茨榆山乡白城子村委会主任张凯喜上眉梢。经过一年多的建设及培育,该村占地60亩的食用菌生产基地进入了高产旺销期,每天的销售收入超过5万元。“这是县里利用扶贫资金与企业参股形式建设的扶贫项目,年产各种食用菌150万棒,产量达200万斤,主要销往北京、天津两个大城市,销售收入有1000多万元。依靠这个基地,全村可以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张凯告诉记者。
精心规划
2016年2月,青龙县草碾乡杨树底下村来了一位扶贫干部。他和村委会主任马小军一起,上山进沟了解全村的产业发展状况,并对全村近20户深度贫困户进行了一一走访。在此后一年时间里,他又先后8次来到该村跟进产业发展现状。随着他的来来去去,杨树底下村扩展了入村公路,建设了集雨水窖,兴办了饲料加工厂、服装加工厂,实施了农村危房改造……村里的果树栽种、畜牧养殖等产业很快红火起来,每一户贫困人家都有了适合自己的致富门路,全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2015年的2350元增长到2016年的3500元,增长率达48.9%。
这位扶贫干部,就是青龙县委书记霍春利。“扶贫攻坚,最关键的问题是找准发展思路;没有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就难以找到符合客观实际的发展路子”。霍春利说。
出于这样的认识,青龙县对全县扶贫攻坚的深度调研和顶层设计非常重视。不仅在全县建立了书记、县长为双组长,常务副县长主抓脱贫,所有县级干部参与乡村包保的领导机制,同时要求所有县级干部都要承包贫困村,并且每周至少要有一天时间到包村点调研。经过这样深入细致的调研和多轮有点有面的研讨,县里确定了总投资达26亿元的基础设施、特色产业、科技文化、易地搬迁、生态旅游、光伏发电、社保兜底、医疗救助等十大脱贫工程,并对全县87个贫困村及贫困户制定了精准脱贫方案。
经过这样切合实际的顶层设计,青龙的扶贫方案再不是头痛医头、脚疼治脚,而是更加着眼于解决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等关乎长远发展的问题。比如,青龙是山场面积占到国土面积八成的山区县,发展粮食种植不仅缺乏土地,而且受气候、水源等环境因素限制,收入并不理想。然而,发展经济林木却有不错的条件,其中栽种一亩板栗在盛果期就可创出3000元左右的纯收益,比生产粮食多出3到5倍。于是,青龙县把荒山荒坡发展林果产业作为全县扶贫攻坚主攻方向,仅去年一年就发展经济林10.79万亩,其中1.8万户贫困户共发展3万亩。截至目前,全县板栗面积达到85.8万亩,苹果面积达21万亩,2016年果品总产量26.51万吨,实现产值9.54亿元,仅此一项就使全县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673元。
该县青龙镇大石门村村民杨支顺告诉记者,“我家能脱贫致富,得益于经济林种植,家里栽种板栗树1000多株,去年产量达到3000多公斤,收入达5万多元”。
精准发力
44岁的三星口乡出头石村农民和忠做梦也没想到,自家屋顶上的几块黑色板子,不但让他用上了免费的电,还能每年给家里增加3000元左右的收入。
这样的村级光伏发电站扶贫项目,青龙县在2016年就实施了23个,2017年又实施了75个,共覆盖贫困户4483户。
县发改局局长陈坤告诉记者,这一项目由县财政出资20%,其余资金由中标企业与农户合作,采用扶贫贷款加企业投资模式进行筹措,这样一来,不仅最大限度地减少政府投入,同时也因为有了运营主体,有效解决了项目建设、运维等难题。这一项目运营后,不仅项目覆盖的贫困户年可受益3000元,每个贫困村每年还可增加集体收入2万元。
“实施扶贫攻坚,一定要精准发力”。青龙县县长王殿忠表示。按照这一思路,青龙县实施水路电讯全覆盖工程,新改扩建农村道路625公里,建扬水站100处、水窖1500个,维修加固病险塘坝38座,改善了6600人的饮水条件,新增灌溉面积1.15万亩;实施产业扶贫工程,6年发展林果种植10万亩,带动1.94万户、4.9万人平均增收1900元,新增畜禽养殖192万头,带动8983户、2.5万人平均增收1560元,新增中药材种植3万亩,带动5424户、1.6万人平均增收520元,新增食用菌、黑木耳等650万棒,带动2065户、6000人平均增收960元;实施贫困人口安居工程,完成村民房屋安居改造14952户,让498户特困群众搬进新居……
位于青龙东北部的干沟乡东沟村冰沟自然片的3个村民组、50户人家、150人全部属于贫困户。在没有通村公路以前,村民生病如需外出就诊,只能将其绑在椅子或门板上抬去,一去一回需要整整一天时间。县里整合资金165.9万元,动员500多名村民义务投工投劳,经过90多天的艰苦努力,终于建成一条长9.4公里的通村公路,让该村3个村民小组与山外干线公路相连。路通了,不仅村里的山货被源源不断地运出去,而且不少外地企业发现这里空气清新、环境优美,专门到此流转土地发展高档中药材种植。
精细帮扶
处于大山深处的干沟乡干沟村有910人,却只有1150亩耕地。这些土地还全部是荒山坡上开垦出来的薄地,这里一小块、那里一小块,不少人家得五六块田才拼凑出一亩地,地里还遍布小石块。这种土地除了玉米外什么也种不了,可由于没有任何水利设施,种玉米也是望天收,产量少得可怜。
2016年初,河北省委宣传部新闻处副处长赵鸿颇带领扶贫工作组来到干沟村,赵鸿颇请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教授李保国作为技术总顾问,在与扶贫工作组进行深入调研后,确定了“以小国光苹果种植为主导,融入旅游观光和规模化养殖产业”的脱贫之路,此后又引进龙头企业采取“政府+企业+科技+金融+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吸收贫困户入股,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园。
在扶贫工作组的精心组织下,村里新修了2600米公路、一座总库容量达2000立方米的拦水坝和3座能够实现自流灌溉的高山蓄水池。同时,工作组从村民手里流转出1100亩土地,建起了总面积为240亩的“国光森林文化观光园”、总面积为170亩的时令蔬菜种植区、总养殖量达200头的肉驴繁养基地。
朱杖子乡朱杖子村驻村第一书记孙娟为村里引进了多家生产企业进行来料加工和落地办厂。这当中,绢花和粗布床单加工一般由留守妇女进行,她们利用操持家务之外的闲暇时间进行生产,一天能挣四五十元;服装厂和纺织厂则招收农村脱产劳力,培训合格上岗就能拿到每月3000元左右的工资。
在该村一处工地上,正在指挥工程建设的河北恒茂纺织公司董事长周刚告诉记者,“我们一边进行厂房建设,一边搞员工培训。今年底工厂就能完成1.7亿元投资并正式开工,到时就能一次性吸收150名农民进厂就业,工人的月收入可达3000元至4000元”。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宋美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