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航新征程]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处发力
发布时间:2017-12-06来源:未知 编辑:生活头条
长期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投融资体制改革,大力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等举措,按照核准范围最小化和最大限度下放核准权限的原则,修订了政府核准投资项目目录,推动投资管理重心从事前审批转向过程服务和事中事后监管,有效激发了市场主体的活力。
去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发布实施了《关于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意见》。作为改革开放以来首个以中共中央文件名义发布的投融资改革文件,对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进一步做了部署。在多方合力下,中央层面核准项目数量目前已减少90%以上。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投资所研究员刘立峰表示,与此前强调投资对稳增长作用的表述不同,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体现了投资在经济发展中定位的调整和深化。
在刘立峰看来,过去5年,投资的关键作用主要体现在增加总量供给、保持经济增长的稳定性上,是一种短期的、偏重于需求侧的政策定位。未来,投资作用的发挥将更加强调在结构性、中长期和供给侧发力。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与之相适应,投资要以提高供给质量、优化供给结构为主攻方向,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传统产业深度融合,拓展数字消费、电子商务、共享经济、智慧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促进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针对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社会事业投入不足、新兴服务业发展滞后、生态环境欠账较多等问题,投资还必须紧扣上述矛盾进行思考和谋划,与着力解决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联系在一起,更多投向补短板、调结构、促创新、惠民生的领域。
如何发挥好投资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刘立峰表示,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通过投融资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促进投资在优化供给结构方面关键性作用的发挥。
激发民营经济主体活力,促进投资转型升级。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进一步下放投资项目审批权限,构建以信用为核心的新型市场监管体制。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进一步放开民间投资市场准入,严禁各地各有关部门单独对民间资本设置附加条件,支持民间资本参与PPP项目。
不断优化融资结构,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改变过度依赖银行体系的融资结构,提高直接融资占比,促进融资结构多样化,提升融资结构灵活性。鼓励发展中小金融机构,放宽中小金融机构的业务经营范围审批和地域服务范围的审批。
明确政府间投资职责分工,提高财政投入有效性。要明确政府间公共服务提供的分工责任,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效率,保证财政建设性资金分配和使用合理和规范。健全地方政府融资机制,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在防控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政策背景下,探寻政府项目切实可行、更为有效的投融资模式、渠道和途径。
建立“新经济”的投入体制,形成有利于创新的环境。进一步强化财政科技投入的导向性、聚焦性、前瞻性和公共性,优化财政投入方式和效果,着力放大财政资金的引导效应和产出效益。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相关法律,健全知识产权侵权查处机制。促进创新要素流动与共享,推进跨区域的资质互认,建立人力资源共享及人才交流平台,完善科技创新资源和数据共享平台。
有关专家认为,还要继续完善对外投资体制机制,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要加强中外政府的政策协调,针对服务于“一带一路”、短缺资源的开发利用、促进产能转移以及技术性项目,给予更多的税收优惠;以沿海和内陆自贸区为基础,进一步加强多双边合作。(经济日报记者 顾 阳)
系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