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金融学会年会与会专家表示:央行不能给予市场长期低利率预期
发布时间:2017-12-06来源:未知 编辑:生活头条
12月5日,中国国际金融学会在中国银行总行召开题为“世界经济与中国2018:把握全球经济金融新格局”年会。与会专家就明年全球经济金融形势和各国央行的货币政策取向分享重要观点,普遍认为,明年主要国家央行的货币政策将回归正常化,我国货币信贷政策趋紧将是主要趋向。但在全球流动性泛滥“退潮”后,金融资产价格面临着大幅波动的可能,也是不可忽视的潜在风险点。
央行金融研究所所长孙国峰表示,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各国央行都在研究并探索新的货币政策框架,其重点目的在于防范金融风险。新的货币政策框架主要包含政策目标、政策工具、政策的传导机制以及国际协调这四个主要需要关注的方面。
在货币政策目标方面,调控目标已不再局限于资产价格等因素,而是要看金融周期。毕竟资产价格只是金融周期的一个体现,而金融周期的背后是银行广义信贷,资产泡沫的背后就是银行的过度借贷,且过度借贷往往是由超低利率引起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货币政策应该对金融周期进行调控。除了探索新货币政策框架外,金融危机后各国央行还在探索建立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但仅靠宏观审慎政策还不够,假如利率长期处于低位,即使使用了各种宏观审慎手段,效果仍是事倍功半,所以需要建立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政策框架来应对金融周期。”孙国峰称。
孙国峰认为,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各国也开始关注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也就是风险承担渠道。由于银行背后有政府显性或隐性的担保,所以天生有冒险倾向。如果央行长期保持低利率水平,就容易鼓励银行的冒险行为,这种冒险行为很有可能与央行的货币政策之间形成博弈,即市场会预期央行在金融市场受到压力时会降低利率,这反而会鼓励一些高杠杆的银行过度承担风险。央行的货币政策应当抑制银行的冒险行为,特别是不能给予市场利率长期处于低位的预期,防止市场通过过度的冒险行为倒逼央行。而美联储今年下半年来启动的“缩表”,其目的就是为了提高长期利率,以防范下一次金融危机的到来。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NIFD)理事长李扬表示,从历史实践看,金融危机的根源在于高杠杆,中国金融业进入风险集中爆发期,且高杠杆主要集中在国企和地方政府债务。为了防止宏观杠杆继续快速上升,今后中国要坚定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坚决管住货币信贷。
不过,事物都有两面性。全球主要央行的货币政策从此前多年的量化宽松开始回归正常化,是为了防范下一次危机,但这个过程也潜藏着风险,不少与会专家都提到了应关注明年可能引发的流动性风险。东方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邵宇认为,明年可能会是全球流动性和实体经济的分水岭,当各国央行货币政策回归正常化后,担心资产价格会出现意想不到的问题。
邵宇称,金融危机以来,全球金融市场呈现“三高一低”的特点:各国央行资产负债表膨胀、全球金融资产泡沫变大、杠杆率升高,但市场波动性却在降低。“市场波动率低已经不太正常了,当全球流动性开始回潮后,金融资产可能面临大幅收缩”。
社科院学部委员余永定也表示,降杠杆重要,但不应过度牺牲经济增长。考虑到房地产投资增速预计还会进一步下滑,不排除2018年经济增速有所下降的可能性。因此,基准利率应尽量低一些,货币市场流动性充裕一些。
央行金融研究所所长孙国峰表示,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各国央行都在研究并探索新的货币政策框架,其重点目的在于防范金融风险。新的货币政策框架主要包含政策目标、政策工具、政策的传导机制以及国际协调这四个主要需要关注的方面。
在货币政策目标方面,调控目标已不再局限于资产价格等因素,而是要看金融周期。毕竟资产价格只是金融周期的一个体现,而金融周期的背后是银行广义信贷,资产泡沫的背后就是银行的过度借贷,且过度借贷往往是由超低利率引起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货币政策应该对金融周期进行调控。除了探索新货币政策框架外,金融危机后各国央行还在探索建立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但仅靠宏观审慎政策还不够,假如利率长期处于低位,即使使用了各种宏观审慎手段,效果仍是事倍功半,所以需要建立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政策框架来应对金融周期。”孙国峰称。
孙国峰认为,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各国也开始关注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也就是风险承担渠道。由于银行背后有政府显性或隐性的担保,所以天生有冒险倾向。如果央行长期保持低利率水平,就容易鼓励银行的冒险行为,这种冒险行为很有可能与央行的货币政策之间形成博弈,即市场会预期央行在金融市场受到压力时会降低利率,这反而会鼓励一些高杠杆的银行过度承担风险。央行的货币政策应当抑制银行的冒险行为,特别是不能给予市场利率长期处于低位的预期,防止市场通过过度的冒险行为倒逼央行。而美联储今年下半年来启动的“缩表”,其目的就是为了提高长期利率,以防范下一次金融危机的到来。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NIFD)理事长李扬表示,从历史实践看,金融危机的根源在于高杠杆,中国金融业进入风险集中爆发期,且高杠杆主要集中在国企和地方政府债务。为了防止宏观杠杆继续快速上升,今后中国要坚定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坚决管住货币信贷。
不过,事物都有两面性。全球主要央行的货币政策从此前多年的量化宽松开始回归正常化,是为了防范下一次危机,但这个过程也潜藏着风险,不少与会专家都提到了应关注明年可能引发的流动性风险。东方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邵宇认为,明年可能会是全球流动性和实体经济的分水岭,当各国央行货币政策回归正常化后,担心资产价格会出现意想不到的问题。
邵宇称,金融危机以来,全球金融市场呈现“三高一低”的特点:各国央行资产负债表膨胀、全球金融资产泡沫变大、杠杆率升高,但市场波动性却在降低。“市场波动率低已经不太正常了,当全球流动性开始回潮后,金融资产可能面临大幅收缩”。
社科院学部委员余永定也表示,降杠杆重要,但不应过度牺牲经济增长。考虑到房地产投资增速预计还会进一步下滑,不排除2018年经济增速有所下降的可能性。因此,基准利率应尽量低一些,货币市场流动性充裕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