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金贷风口落幕:普惠金融离负责有多远?
发布时间:2017-12-08来源:未知 编辑:生活头条
行业遭遇短期阵痛
12月1日晚,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P2P网贷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正式下发《关于规范整顿“现金贷”业务的通知》(下称通知),除了将“现金贷”首次定义为“无场景依托、无指定用途、无客户群体限定、无抵押”的网络小额贷款之外,还指明其存在过度借贷、重复授信、不当催收、畸高利率等乱象。
观其逻辑,《通知》对小贷公司从事现金贷业务的“围堵”可谓是从存量与增量方面的双管齐下。
其中在增量方面,《通知》明确将“暂停发放网贷牌照和跨省(区、市)的小额贷款公司牌照,已经批准筹建的,暂停批准开业”。至于存量,《通知》在规定了现已发放的小贷牌照的管理之外,还阐明现金贷平台在放贷的资金来源、杠杆水平和资产证券化(ABS)方面将受到约束。
备受关注的利率水平红线也被最终划定,《通知》规定各类机构向借款人收取的综合资金成本(包括利率和各种费用形式)应统一折算为年化形式,且应符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间借贷利率的规定。
政策雷霆之下,行业正在经历一轮洗牌。行业整体利率下降已经成为业界共识。据记者统计,迄今为止已有掌众金融、趣店、玖富集团旗下产品进行了利率下调,不少平台甚至已关停部分产品。此外,有分析人士指出,资金供给方的谨慎态度,以及用户还款意愿的骤降,也将导致行业总体坏账率在一定时间内攀升。
不过从长期来看,业内人士认为,《通知》的实施将逐步降低行业风险,且集中度将会大大提升,资金成本低、风控能力强、证照齐全的平台将最终“浮出水面”。
不难理解,行业即将经历短期阵痛期是正常现象,但治乱之后,健康的市场环境或将给遵守游戏规则的企业带来新的发展空间。
普惠和风控如何兼顾
一些中小现金贷平台常常只顾“普惠”,不顾“风控”:一方面,放贷对象“不挑人”,另一方面,风控基本形同虚设,产品大多标有“快速放贷”、“无抵押”等字样。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一部分民间融资需求得到了满足,然而却系统性金融风险却在慢慢积累。新规落下后,监管与普惠的天平如何平衡?
金融机构服务好实体经济的前提是对风险的良好把控。“风控永远是金融行业最核心的能力。要在风控上下功夫,风控做好了,才能让金融服务渗透到多层次实体中去。”百度高级副总裁朱光在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互联网金融分论坛上表示。
事实上,当前规范整顿现金贷的思路更多是注重“纠偏”,让现金贷在发挥普惠金融的作用同时,又能有效控制风险,避免乱象的发生。
12月2日,央行副行长潘功胜在出席论坛时对于新金融在国内的发展态势给予了肯定。他认为,现金贷发展速度快,服务长尾人群,便利性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在问题导向上。对于现金贷行业导致的问题,应是机构纠偏与行为纠偏并重。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黄益平在谈及普惠的边界时认为,普惠金融需要有一个界限,把钱借给缺乏偿还能力的人,就不是普惠金融,而是不负责任的金融行为。现金贷要健康发展,就必须做负责任的贷款。而“负责任”的关键在于有效的风控。
具体来看,现金贷事前风险评估的措施包括不得向无收入来源的借款人放贷的原则,同时要求单笔贷款的本息费债务总负担应有金额上限,展期不应超过两次等。
事后催收规范包括建立失信信息公开,联合惩戒等制度,提高违约成本。对于如何化解多头借贷,黄益平呼吁尽快实现行业信息共享,央行征信系统向持牌的现金贷平台开放。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法研究所所长黄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则建议“堵不如疏”,应促使持牌金融机构提供更加充分、普惠的金融服务;并对从业机构的合同文本、内部合规制度文本进行审查,确保其合法合规。
管好并非管死,实际上,在规范现金贷平台的同时,银行等持牌机构也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开发出适当的金融产品。中信建投研报指出,银行应该向互联网公司学习,不断丰富产品线及业务模式,借助数字技术和金融科技手段,努力实现消费信贷服务群体的“下沉”,不仅有助于扩大自身收入来源,也填补了普惠金融服务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