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汞都”有了新出路:从资源枯竭到“万山红遍”
发布时间:2017-12-08来源:未知 编辑:生活头条
在朱砂古镇,悬崖泳池和玻璃栈道吸引来一批批游客;在九丰农业博览园,五颜六色的果蔬让人仿佛置身巨幅油画;在万仁新能源汽车车间,生产工人忙个不停。
走进贵州省铜仁市万山区,这样的图景引人赞叹。让人难以想象的是,眼前这一切,由一座资源枯竭型城市“蜕变”而来。
万山,汞储量亚洲之首,上世纪列为县级行政特区。曾经的生产矿长兼总工程师李晓康说,当初“竭泽而渔”式的开发导致“汞尽城衰”。2009年,万山被列为资源枯竭型城市。
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路在何方?2011年,万山确定“产业原地转型”的发展思路:全国优秀旅游目的地、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示范区、新型工业园区。
48岁的矿工李远军和50多名工友一起,从外地打工回来,在朱砂古镇当保安。他告诉记者,以前上班成天一身灰,现在大家都干干净净,每月可以挣两三千元。
2016年5月1日,在昔日汞矿遗址基础上建成的4A级景区朱砂古镇开园。过去人迹罕至、危楼遍布的老旧矿区,如今成了商贾不暇、车流不息的休闲去处。
景区旅游开发公司负责人朱小俊介绍,古镇分三期建设,总投资20亿元,至今已接待游客近300万人次。景区带动当地300人就业,将门面、摊位等资源免费给贫困户经营。
为打造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示范区,万山还从山东寿光引进九丰农业博览园,集蔬菜种植、智能观光、育苗研发、食品加工等为一体,融合发展中创造新业态。
“目前已种植蔬菜10万平方米,实现年产高品质蔬菜6000万公斤以上,产品销往重庆、湖南等地。”博览园负责人王守明说。
该项目还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示范引领作用,带动500余贫困户参与入股分红,解决就业2000人。同时,定期分批次开展贫困户“一对一”大棚蔬菜种植技术培训指导。
在资源枯竭的城市寻求接续替代产业,类似新能源汽车这样的新型工业令人期待。
2016年,万山引进万仁新能源汽车项目,总投资20亿元,预计年产值100亿元。两期项目建成后,可吸纳就业4000人左右。
家住万山区黄道侗族乡的蒲学好,目前在新能源汽车项目上班。“每个月工资3500元,有住宿有餐补,感觉比出远门打工好。”他说。
项目负责人王通连介绍,今年7月,万仁新能源汽车首辆汽车下线,标志着万山这座资源枯竭型城市在新能源产业方面开启新的篇章。
万山还借助日益便捷的交通条件发展电商。谢桥街道办龙门坳村是今年计划脱贫的贫困村,800亩竹荪种植园正借助线上销售成为村里的“聚宝盆”。村支书刘云介绍,目前种植合作社共有172人,其中贫困户156人,通过电商销售,竹荪的价值逐渐为外界知晓,将进一步助力贫困群众增收。
走进贵州省铜仁市万山区,这样的图景引人赞叹。让人难以想象的是,眼前这一切,由一座资源枯竭型城市“蜕变”而来。
万山,汞储量亚洲之首,上世纪列为县级行政特区。曾经的生产矿长兼总工程师李晓康说,当初“竭泽而渔”式的开发导致“汞尽城衰”。2009年,万山被列为资源枯竭型城市。
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路在何方?2011年,万山确定“产业原地转型”的发展思路:全国优秀旅游目的地、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示范区、新型工业园区。
48岁的矿工李远军和50多名工友一起,从外地打工回来,在朱砂古镇当保安。他告诉记者,以前上班成天一身灰,现在大家都干干净净,每月可以挣两三千元。
2016年5月1日,在昔日汞矿遗址基础上建成的4A级景区朱砂古镇开园。过去人迹罕至、危楼遍布的老旧矿区,如今成了商贾不暇、车流不息的休闲去处。
景区旅游开发公司负责人朱小俊介绍,古镇分三期建设,总投资20亿元,至今已接待游客近300万人次。景区带动当地300人就业,将门面、摊位等资源免费给贫困户经营。
为打造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示范区,万山还从山东寿光引进九丰农业博览园,集蔬菜种植、智能观光、育苗研发、食品加工等为一体,融合发展中创造新业态。
“目前已种植蔬菜10万平方米,实现年产高品质蔬菜6000万公斤以上,产品销往重庆、湖南等地。”博览园负责人王守明说。
该项目还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示范引领作用,带动500余贫困户参与入股分红,解决就业2000人。同时,定期分批次开展贫困户“一对一”大棚蔬菜种植技术培训指导。
在资源枯竭的城市寻求接续替代产业,类似新能源汽车这样的新型工业令人期待。
2016年,万山引进万仁新能源汽车项目,总投资20亿元,预计年产值100亿元。两期项目建成后,可吸纳就业4000人左右。
家住万山区黄道侗族乡的蒲学好,目前在新能源汽车项目上班。“每个月工资3500元,有住宿有餐补,感觉比出远门打工好。”他说。
项目负责人王通连介绍,今年7月,万仁新能源汽车首辆汽车下线,标志着万山这座资源枯竭型城市在新能源产业方面开启新的篇章。
万山还借助日益便捷的交通条件发展电商。谢桥街道办龙门坳村是今年计划脱贫的贫困村,800亩竹荪种植园正借助线上销售成为村里的“聚宝盆”。村支书刘云介绍,目前种植合作社共有172人,其中贫困户156人,通过电商销售,竹荪的价值逐渐为外界知晓,将进一步助力贫困群众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