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工匠”这样诠释工匠精神
发布时间:2017-12-11来源:未知 编辑:生活头条
杨致俭的工作室落户浦东唐镇文化创艺中心,对于唐镇建设优秀的上海现代国际化社区,以现代化的手段传播传统文化及工匠精神,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
杨致俭坐在古琴前弹奏。他在大学学的是建筑学,从事古琴制作工作后,沿袭了理工科对细节的吹毛求疵,结合现代材料学、结构学、声学等知识,科学量化地看待古琴制作。 |
作为上海首个工匠创新工作室,这里既展示了古法制琴工艺,又是一个传习、交流的场所。 |
工作室里设有木工房、漆工房、荫房、沉淀房等,重现了一整套复杂的古琴斫制工艺。杨致俭已经申请了112项国家专利,在古琴专业制造领域占比39%。 |
在工作室的楼梯一侧,图文并茂地介绍了古琴制作工艺的流程。 |
一块块六角形的百衲片,通过生漆黏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块百衲古琴的面板。 |
工作室内罗列了各种各样的质监工具,确保每张琴的品质。这一套生产环节和验收标准,今年通过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
杨致俭为古琴安装雁足,雁足的安装点也很有讲究,正好构成了古琴两个共鸣箱的固有频率的和谐音程关系。 |
工作室墙壁上展示了制作古琴的面板和底板,面板材料选用百年杉木或天然干燥的桐木,底板选用较硬的梓木,均须纹理顺直,硬度适中,无疤节和虫蛀。 |
杨致俭进行制琴工作。他坚持传统的制琴工艺,在选材、外观造型、槽腹结构、裱布灰胎、髹漆推光、装配调音等各个环节传承古法,制作一张琴要耗时2到5年。 |
“那些听起来有些贬义的词,比如斤斤计较、吹毛求疵,用在工匠身上都是不过分的。”作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古琴斫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杨致俭非常重视工匠精神。他认为,工匠精神不外乎“专注”二字。
浦东唐镇文化创艺中心毗邻上海国际旅游度假区,是一个聚集了众多文化创意企业的产业园。近日,上海首个工匠创新工作室——杨致俭古琴制作技艺工作室在这里诞生。
杨致俭是一名古琴演奏家和制作家,今年获得了“上海工匠”称号,他多年从事古琴制作和研发,先后修复了多张唐、宋、元、明等历代名琴。
“制作一张完整的古琴耗时需2到5年,从木胚、髹漆、装配,历经十几个步骤,百余道工序。”杨致俭告诉记者,在他的口中,工作室里的每块木板、每根琴弦仿佛都有生命。工作室里设有木工房、漆工房、荫房、沉淀房等,重现了一整套复杂的古琴斫制工艺。
2003年11月,古琴成为最早被列入世界非遗的四个中国项目之一。传统的制琴技艺,在选材、外观造型、推光、装配等各个环节都传承古法,每一道工序,都独具匠心,融进了斫琴师对古琴的理解,是工匠精神最好的诠释。
在当今社会,工匠精神不仅仅体现在工业制造业,也体现在服务业、文化界、艺术圈。“艺术繁盛的时期,一定是经济繁盛、国家稳定的时期,很多匠人有一代一代流传的心诀、口诀,也有不外传的制作方法。国家的经济实力、艺术氛围、匠人师承能力加起来,才能创造出独一无二、无法复制的传世精品。”杨致俭说。
未来,上海还计划在十年内推出1000名“上海工匠”,通过创建工作室等各种方式,在各行各业结合时代继承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