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修复 湖北大冶重金属污染地是如何达标的?
发布时间:2017-12-16来源:未知 编辑:生活头条
土壤污染防治影响着米袋子、菜篮子、水缸子的安全。勾 犇作
虽已是冬季,但在湖北黄石大冶市金湖街道办农田土壤修复示范项目现场,目之所及,还存着一丝绿意。“目前我们自测的点位达标率在95%以上,年底就可以验收了。”技术员龚永欢介绍。作为环境保护部的示范项目,这片占地283亩的重金属污染地块,已采用生物多样性修复法治理了近3年,如今成片的蜈蚣草、圆叶遏蓝菜长势良好。
这标志着大冶这个有着3000多年冶炼史的资源型城市,土壤污染治理之路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此前,大冶被环保部列为全国20个重金属污染重点防治区域之一,也是全国6个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先行区之一湖北黄石的核心地区。
示范地块经修复和建设,取得预期效果
期待找到适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可持续的修复模式
“没有现成的案例可循,我们完全是摸着石头过河。”在金湖农田土壤修复项目部,大冶市环保局重金属治理项目办负责人熊辉说,该项目于2012年立项并获得专项资金,此后两年,成立专家团队、制作标书、评审修复方案等全由当地摸索完成。
5年前,土壤修复还是个生僻词,很少有人知道究竟是咋回事。“不仅标书制作没有模板,价格制定没有标准,而且公共资源管理监督局也不知道如何审核。”熊辉说,土壤污染底数不清、修复成本高、招投标程序复杂等多个难题待解,加上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项目尚无统一的标准可循,这给金湖项目带来了不少困难,探索确实十分艰难。
为顺利推进项目,当地采取环保局牵头、多部门合作的联动方式,为项目开绿灯。项目专家团多次赴广西河池、江西鹰潭等地考察,经过多次采样分析对比论证、多轮专家评审,直到2015年7月,这块位于金湖街道栖儒村和柯湾村的土地才正式进入修复阶段。北京中环循环境技术中心以2319万元中标,作为工程方进场施工。
大冶市环保局副局长刘涵毓介绍,这块被污染的土地周边,曾有7家小冶炼厂、10余家小洗矿厂,每年有大量尾砂废水随雨水流入此地,治理之前已撂荒多年。按照招标文件,总体目标是通过4年修复,使示范区耕地土壤重金属镉、砷达到土壤环境质量Ⅲ级标准,第五年为缓冲观察和补救期。
熊辉称,作为试点,金湖项目要探索出经济、绿色的修复技术和方法,找到适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可持续的重金属污染农田修复模式。目前,该项目采用污染源隔离、农田整治、农艺修复和多种重金属超富集植物提取方法,目的是让农田土壤耕作层中的重金属含量达到修复治理要求。
从技术路线上说,则是控源、调整、修复、恢复和示范一条龙。一方面截断污染源,调整土壤结构和理化性质,降低土壤中重金属物质活性;另一方面种植蜈蚣草、圆叶遏蓝菜等富集型植物对土壤中的镉、砷等重金属进行吸附,降低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物浓度。最终恢复农田生态和农业生产使用功能,在确保安全利用前提下,边修复边利用,争取尽早获得收益。
“近3年的修复和建设,基本取得了预期效果。这个地块将于年底接受环保部验收。”熊辉说。
建章立制,探索“治土”的大冶模式,为更多地区提供借鉴
到2020年,全市受污染耕地及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要超过85%
“治理土壤污染,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更重要的是摸清家底,探索出成熟的污染修复模式,从全市层面协调推进治理工作。”在熊辉看来,作为示范工程,金湖项目不仅要提供技术示范,更要为全局治理提供工作模式示范。
大冶是有着悠久冶炼历史的城市,必须搞清楚脚下的土地到底污染状况如何,全局治理才能有的放矢。目前,按产业集聚区污染程度、点位超标区污染程度、企业周边影响区点位、土壤污染突出问题区域划分,大冶市正在对全市农用地、工业企业及其周边开展土壤环境质量详查,力求做到污染情况心中有数。治土是个长期工作,为确保污染信息不断更新,大冶还建立了每10年开展一次的土壤环境质量状况定期调查制度。
作为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先行区,大冶正在开展土壤污染防治建章立制工作,探索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的“大冶模式”,为更多地区提供借鉴。熊辉介绍,大冶市环保局委托湖北省内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编制土壤环境管理制度,主要包括土壤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工程管理办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工程责任追究办法等。
在土壤污染修复实际操作层面,大冶建立土壤污染防治先行区分类项目库,包括污染源治理项目库,主要开展重点企业工艺改进、清洁生产项目,尾矿库治理项目等;污染地块治理项目库,主要开展重金属污染农田土壤治理项目,工业废弃污染地块土壤修复治理项目等;基础能力建设项目库,主要完善现有实验室、便携式监测设备系统,环保人员能力培训及基层监测站点建设等。
按照《大冶市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围绕农用地和建设用地两大重点,5年内全市将加大财政投入、建立协同共治机制,全面开展污染土壤防治工作。到2020年,使全市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85%以上,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85%以上。
严控污染源,从根子上保护土壤免遭侵害
关停“五小”企业,改善当地生态环境,为发展腾出环境容量
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大冶的工业体系以冶金、建材、煤炭、采选、轻工为主体,资源型经济占全市工业经济总量的70%以上,天然带有污染的性质。特别是自上世纪90年代初,受利益驱动,不断出现各类“土小企业”,尤以投资少、见效快、工艺简单、生产周期短、可就地取材的小选矿、小洗矿、小冶炼、小选金、小化工为代表的“五小”企业发展迅猛,最多时全市达到2000多家。
“那时候大冶遍地是小厂,到处乱采滥挖,村村点火户户冒烟,治理的速度远远跟不上污染的速度。”刘涵毓说, 这些“五小”企业排放大量的超标废水尾砂、烟尘废气,导致港渠湖泊水环境质量恶化、农田土壤耕作功能衰退,生态环境严重破坏。
“以环境为代价的发展必然走不长远,由于当年粗放的发展,大冶市很多地方的土壤、水体都受到了严重的重金属污染,不得不治理。”刘涵毓告诉记者,在土壤污染状况详查点位核实工作中,全省19360个点位,大冶占了近1/10,可见这里土壤污染的集中度。
修复污染土地是事后补救,不得已而为之,要保护更广大的土地免受污染,还要从根子上解决问题——严控通向土壤的污染源。大冶人意识到这一点,在2008年就开始了探索。截至2014年6月底,市域内所有“五小”企业全面关闭,累计取缔“五小”企业971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47家、国家重点防控重金属排放企业17家,拆除生产设备2000多台套、厂房12万余平方米,安排从业人员2万余人。
刘涵毓表示,关停“五小”企业虽然减少工业产值200亿元,但大冶全市每年因此削减二氧化硫排放量近1.8万吨,占全市总排放量的75.1%;减少废气排放量200亿立方米、废水1亿吨、固废850多万吨,不仅生态环境明显好转,也为未来的发展腾出了环境容量。
“地是咱们的命根子,看得见家乡的变化,也盼着这些地赶紧修好,能早点种上庄稼。”金湖街道办农田土壤修复示范项目现场旁,一位当地的老农对熊辉说。
链接
土壤污染防治要下大力气
2005年—2013年,环境保护部会同国土资源部开展了首次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调查显示,全国土壤污染状况总体不容乐观,部分地区土壤污染较重,全国土壤总的点位超标率是16.1%。目前,环保部正在会同有关部门开展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要在2018年底前查明农用地土壤污染的面积、分布及其对农产品质量的影响,2020年底前掌握重点行业企业用地中污染地块的分布及其环境风险。
土壤污染防治影响着米袋子、菜篮子、水缸子的安全。其扩散慢、易累积,具有滞后性,被称作“看不见的污染”,相比于大气污染、水污染,防治难度更大,必须下更大的力气、更大的功夫抓紧推动。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去年,国务院印发《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土十条”)以来,我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不断提速。
监测网初步建成。截至目前,环保部已完成2万个左右土壤污染监测基础点位布设,覆盖我国99%的县市区、98%的土壤类型和88%的粮食主产区,国家土壤环境监测网初步建成,2020年底所有县市区将布设监测点位。随着监测网的建设和完善,环境质量状况公报中同步公布土壤环境质量信息将很快能实现。
中央财政强力支持。从去年到今年上半年,中央财政下达资金约146亿元,支持地方开展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科技部等有关部门制定了专门科技支撑工作方案,优先启动土壤污染防治重大专项。
环保部土壤环境管理司司长邱启文表示,目前,我国土壤修复行业刚刚起步,需要从环境调查、风险评估、风险管控、治理与修复等环节,构建和完善整个产业链条,需要形成若干综合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一批有活力的中小企业来推动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工作。
(本报记者 寇江泽整理)
《 人民日报 》( 2017年12月16日 10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