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快报 > 正文

扩张的中国消费信贷

发布时间:2017-07-22来源:未知 编辑:生活头条

  在经济结构调整当中,中国消费需求增长的背后是消费信贷的扩张,货币与信用推动总需求的增长模式仍在持续。

  2017年上半年,中国GDP实际同比增速是6.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同比增长10.4%,扣除价格因素估计在9.5%左右。社会零售消费增速明显比GDP增速要高,居民消费增长之于稳定中国经济增速的重要意义凸显。

  然而,消费快速增长所依赖的不仅仅是居民自有的储蓄。就和投资一样,当消费需求不能够通过自有资金满足时,消费者转向能提供相应借贷服务的机构寻求信贷支持。以往银行对这方面的业务并没有投入足够的资源进行开发,一方面是需求有限,更重要的是对消费者的信用定价成本较高,风险也更大。但大大小小的互联网金融机构在金融科技(FinTech)的帮助下,尝试对消费者的信用进行定价,并借此大规模进军消费金融,推动了居民消费的增长。

  本质上,和借贷推动投资一样,借贷推动消费也是货币供应和新增债务推动总需求。与借贷投资相比,借贷消费对经济增长属于终端需求,其作用基本上体现在短期,但其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期影响值得探究。

  信贷扩张消费支出边界

  在中国经济快速工业化的十余年当中,依靠投资积累了庞大的资本存量,中国住户部门长期形成的储蓄习惯也支撑了这种发展模式。但随着资本存量的折旧增加,新增投资的回报率下降,投资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低。此外,住户的储蓄习惯也在发生变化。

  目前这种支撑起中国经济奇迹的储蓄-投资的增长模式正如冰山逐渐消融。

  2017年上半年,最终消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7.3%,比上年同期提高0.3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3.4%,高于同期资本形成总额贡献率30.7个百分点。“国内消费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仍占据“三驾马车”的首位,消费继续发挥经济增长第一引擎的作用。”国家统计局贸易外经司司长孟庆欣就上述数据分析称。

  相当多的研究认为,中国企业部门杠杆率较高,政府部门杠杆率适中,住户部门杠杆率较低。在企业需要去杠杆、政府加杠杆空间有限的情况下,住户部门还有较大的加杠杆空间。建议住户部门加杠杆以对冲企业部门去杠杆的声音已经很多。不过,近两年在房贷的推动下,住户部门的杠杆水平增长较快。

  中国金融论坛课题组发布的《中国人民银行工作论文》(2017年第1号)援引国际清算银行(BIS)数据指出,中国住户部门杠杆率水平总体较低, 2015年二季度仅为41.8%,但2008年中国居民住户部门杠杆率仅为17.9%,上升速度较快,2016年上升速度更快。

  从中国经济的内部和外部货币供求来看,正在发生着巨大的转变。住户部门由于是净储蓄方,因此其加杠杆无论是用于住房还是消费支出,都意味着储蓄的减少,对于还需要投资的政府以及企业来说,意味着可用资金的减少。

  金融专家王永利在2015年就曾经撰文指出,从最终的储蓄和消费主体——住户部门的情况看,中国“净储蓄率”的变化更加突出。

  王永利指出,2008年以来,中国居民部门的负债率快速上升,用净储蓄(储蓄额-负债额)与储蓄额的比率近似地表示“净储蓄率”,则可以发现“净储蓄率”则快速下降,尽管2014年整体上“净储蓄率”仍在50%以上,在世界上应该仍是比较高的,但从发展态势上看,2015年就有可能已经跌破50%的水平。

  他同时认为,考虑到银行存款在整个居民中的分布并不均匀,社会财富的两极分化近些年来实际上已经非常严重,很多人的“净储蓄率”下降幅度更大,不少人实际上已经净储蓄为负。“另外,考虑到中国货币总量持续扩张,包括住房、教育、医疗等方面的生活成本不断提高,居民净储蓄率持续下降的态势也会逐步强化居民消费的约束。”

  从外部看,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外商直接投资(FDI)成为中国经济发展和国际资本流入的重要力量。正是由于充分发挥劳动力比较优势,深度融入全球经济,中国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出现持续多年的“双顺差”。在净出口迅速增长和人民币升值、大规模资本流入作用下,基础货币迅速扩张,为投资主导的经济增长提供了大量信贷支持,这也是中国能够承受较高杠杆率的流动性支撑。

  实际上,上述在储蓄层面约束消费的问题在2015年以后不仅没有缓解,反而变得更加明显。

  国内住房与服务价格不断上涨,外部看国际收支从双顺差变为国际收支均衡。但是,消费仍在以明显高于GDP的速度增长。很显然,没有其他的融资来源支持,是不可能实现如此高的消费增长的,这就是住户部门的借贷在起作用。

  据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孙国峰介绍,银行目前是提供消费金融的最主要的一类机构,包括住房按揭贷款当然是最大主力;其他的消费金融贷款还包括消费金融公司现在已经开业和正在筹建的,到2016年年末有20家左右,这些消费金融公司通常对中低收入客户群单笔受信比较多,“服务比较灵活,效率也高”。

  防范信用风险:最高原则还是最低标准?

  在以往,由于征信业务的不完善以及个人信用数据的缺乏,导致个人信用难以被定价,相当多的个人不能获得消费金融服务。

  近年来,随着社会征信体系的完善与商业牌照的发放,再加上依托于庞大互联网用户的科技巨头们进驻这一领域,使得个人信用定价成本大幅下降,为个人提供消费借贷从技术和商业上看变得可行。

  互联网巨头腾讯2015年发起的微众银行是银行当中的小银行,但在互联网银行当中已经属于大块头。据该行零售信贷总监方震宇介绍,该行每天基本上有15万笔放款,高的时候有20万-30万笔,每笔借款时间是0.3秒,几乎是实时的。每天还款大约是20万笔,因为还款有分期。

  方震宇透露,该行每笔平均贷款是8000多元,这个数值一直保持稳定。“白领人在我们这里占的比重不到四分之一,其他都是服务业、制造业、蓝领以及其他的人,包括各地经营户,将近75%,大专以下的人将近70%,这个结构跟我们现在的人口结构是差不多的,从这个数据来看我们做到了普惠。”他说。

  实际上,还有更多更小的金融科技企业从事着这类个人信贷业务。

  一家叫“现金巴士”企业从事这类借款业务,金额则可以少至1000元,甚至是几百元,服务对象不仅主要针对非白领自然人,而且还包括低收入群体,以及领到工资就花完的“月光族”,以供其应急使用。

  这种信贷扩张支撑起来的消费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在短期看,很显然,总需求会得到提升,而且只要居民部门的债务可持续,宏观上看尚不至于出现住户部门的债务危机。

  实际上短期看有限的风险也主要集中在企业个体,而金融科技企业从事借贷服务,相比于早年的互联网金融企业而言,更完善的征信数据意味着更好的风险防范措施。而且,这类个人信贷资产也很容易被发行机构打包出售,在全球范围内都很有市场。

  但是,同时值得关注的是,消费信贷业务大发展是否只需要满足信用风险可控这样的底线要求呢?

  “美国人均信用卡达到2.7-2.8张,如果看整个中国信用卡差不多0.3张。中国20岁到60岁可以劳动的人口数量在9亿人左右,中国现在信用卡的覆盖率在9亿人口当中差不多只有1.7到1.8亿人。也许有一天中国也会面对过度借贷的问题,现在网上也有一些现金贷的公司进行着非法的活动。但是从总体而言,中国金融市场还有很大的潜力。”朗迪(LendIt)中国CEO海翔说。他认为如今此类业务在于填补银行未开发的空白。实际上,即使是国有大行也即将在官方的要求下建立普惠金融事业部。

  不过,随着这类消费金融工具的日益普及,信用资质日益下沉,在金融服务越来越惠及普通人的同时,住户部门的储蓄和消费习惯正在发生着变化。

  提升国家竞争力靠的是投资而不是消费,更不是借钱消费。投资如果不大量举借外债,则依赖于本国的储蓄提供资金。如果越来越多的人借钱消费,住户部门储蓄下降,可供投资的资金将继续减少,均衡利率水平将升到更高的水平,较高的投资成本会进一步阻碍投资意愿。

  在短期企业部门去杠杆的阶段,至少存在着政府和住户部门加杠杆两种选择。

  鼓励消费是让国民分享经济发展成果的一方面,但是如果政府支出一直较低,鼓励借贷消费终究会带来恶化的住户部门资产负债表。即使从宏观经济和资产负债表上看未必有系统性风险,但是如果越来越多的个人处于脆弱的财务状况之中,其长远结果和社会意义仍是未知。
大家都在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