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华儿女共筑中国梦】辜胜阻:六大举措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
发布时间:2018-01-11来源:未知 编辑:生活头条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1月11日讯 今天的《经济日报》刊发来自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和武汉大学的辜胜阻、吴沁沁、吴华君联合撰写的文章,题为《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的六大举措》。文章指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关键是要实现互利合作、协同发展。区域协同发展要求立足于扬长补短、开放互动、共同发展的理念,推动各城市、各区域从各展所长到协同共进,从各有精彩到共造繁荣,提升区域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然而目前大湾区一体化与深度融合发展依然面临体制差异、文化落差等一系列挑战。因此粤港澳三地需要构建区域协同发展机制,从优化产业分工布局、聚集人才资源、完善金融服务、推进创新合作、深化对外开放、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等多方面加强协作,进一步激发湾区创新发展潜力、提升国际竞争力,共同打造世界一流的湾区城市群。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香港、澳门发展同内地发展紧密相连。要支持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粤港澳合作、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等为重点,全面推进内地同香港、澳门互利合作,制定完善便利香港、澳门居民在内地发展的政策措施。前不久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科学规划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文章指出,湾区是全球经济发展重要的增长极和新技术、新产业、新商业模式的策源地,是世界创新发展的高地。粤港澳大湾区拥有先进的港口群、完备的产业群、发达的城市群,并形成了优质的资源要素栖息地与创新生态网,具备成为世界一流经济湾区的发展优势,是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也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门户枢纽。
具体看,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的六大举措分别为:
举措一:深化产业分工合作 培育利益共享产业链
大湾区内各城市有不同的资源优势与功能定位,协同互补的空间巨大。要整合各方资源禀赋与产业优势,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的城市分工协作体制,打造产业有效衔接、有序协调的产业网络组织体系,推动区域联动发展。要强化核心城市的集聚效应与辐射效应,可考虑将一部分大城市产业向中小城市转移,带动周边地区形成专业化产业集群,打造体系完备、合作有序的城市群产业链、技术扩散链和市场分工链。此外,还要通过深化分工合作促进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转型升级,聚焦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向全球产业链中高端迈进。
举措二:实施人才协同发展战略 搭建人才交流平台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权的战略资源。湾区要想集聚更多优质人才,需要缩小区域差异、突破人才流动限制、推动人才协同发展,重点要联合培养人才、加强人才交流合作、保障人才自由流动。要深化湾区教育合作,整合三地优质教育资源,鼓励知名高校结合社会力量、民间资本开展合作办学,打造开放共享的湾区高校群,联合培养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等多样化人才。可考虑搭建跨区域人才交流平台,创建丰富的访学与交换项目,探索三地学分、学历互认机制,鼓励青年跨地区、跨学科参与学术交流与研发合作。同时还要完善支持人才流动的制度安排,加快推出高端人才落户、住房保障等相关制度,打造人才通关的绿色通道,促进人才资源在大湾区便捷流动与优化配置。要进一步营造更加开放、自由、包容、和谐的社会文化环境,打造宜业宜居的优质生活圈,吸引更多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向湾区集聚。
举措三:加强金融市场互联互通 完善金融监管制度
金融活则经济活,金融“活水”能为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带来活力。可从“金融+贸易”“金融+科技”“金融+制造业”等多个维度加快湾区金融市场双向开放与金融要素的深度融通,推动粤港澳金融机构合作、金融市场互联、金融基建互通、金融人才互动,提高区域资本市场的兼容性。要完善深港通、沪港通、新股通等资本市场联通机制,推动资本市场双向开放。鼓励在湾区内使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数字金融技术,拓展跨境电子支付服务,促进区域商品自由流动。要加强区域金融监管的协调合作,推动大湾区内金融监管信息系统与法律法规的对接和数据交换,健全资金融通保障机制与金融风险管控机制。
举措四:构建区域协同创新机制 整合区域创新资源
创新合作是湾区协同发展的关键点。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实力雄厚,世界一流的高等院校与科研机构众多,同时拥有成熟的产业集群、完备的产业链和快速响应的制造能力。但仍存在创新要素流动不畅、产学研脱节严重等问题。因此,要打通区域内部阻碍创新要素合理流动、创新资源合理配置、创新功能互补协作的瓶颈,激活调动各类创新创业主体的潜力。要以产学研的深度合作为着力点,促进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紧密结合,推动科技成果与产业需求有效对接,提高技术成果转化率,提升区域整体创新效率和创新能力。要构筑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加强企业对区域内外、国内外以及跨国公司科研成果的引进与应用,打造跨区域的创新联盟以及创新协同中心。要充分发挥科技大企业、互联网平台企业在区域创新合作中的“龙头”带动作用,鼓励科研骨干企业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中小微企业协同创新,加快培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湾区核心技术、品牌优势和商业模式。
举措五:对接“一带一路”建设 推进区域协同开放
开放互动是湾区协同发展的理念之一,也是打造国际一流湾区的推进器。粤港澳大湾区的港口群与航空市场规模领先全球,具有国际化综合枢纽的重要地位。同时湾区地理位置优越,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与广阔的经济腹地,对外开放的优势明显。因此要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湾区内外联动、海陆统筹的重要支点和枢纽作用,引领区内各地区协同开放。要充分发挥港澳地区独特优势,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经贸、金融、生态环保及人文交流领域的合作,构建国际对话交流机制和经贸合作平台,鼓励区内各城市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加强战略对接,密切开展产业、能源、金融、技术、服务等方面的国际合作,携手打造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区。此外,还要将湾区作为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节点纳入世界经济体系中,打造与全球投资贸易规则制度相衔接的良好营商环境,进一步提升湾区国际化水平。
举措六:推进湾区一体化建设 促进要素便捷流动
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是促进要素自由流动、推进湾区协同发展的重要前提。在这一过程中,建议统筹规划区域交通系统,综合考虑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模式、线网走向,优化高速公路、铁路、城市轨道与内河航道等交通网络的布局。建议衔接各大城市圈轨道通勤体系,以港珠澳大桥为主要连接通道,推进交通、边检、口岸、信息通讯等设施的一体化建设;简化港澳通关手续,建立健全“1小时生活圈”,打造内联外通的城市群发展格局。要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粤港澳三地信息资源集成共享,建设国际信息网络核心节点,将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高新科技融入交通管理体系中,为区内生产生活提供高效便捷的信息化服务。要发挥多港联动效应,完善湾区海港群与空港群建设,扩展国际业务职能并扩大其辐射范围,将湾区建设成为世界级海港枢纽和全球航运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