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 > 正文

【十九大·理论新视野】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视角深刻理解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

发布时间:2018-01-27来源:未知 编辑:生活头条

QQ图片20171027135736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党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显然,新的判断有重大调整。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视角切入,有利于我们对社会主要矛盾判断转化的准确把握。

  一、 生产力视角: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

  生产力是判断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重要指标,马克思曾经说过:“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经过四十年的改革开放,生产力有了巨大提升和飞跃,“落后的社会生产”已经成为过去式。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科学研判世界经济格局和增长趋势,结合新一轮科学技术发展,全面深化对生产力的认识和布局,提出“稳中求进”的经济工作总基调,同时要不断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从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历史来看,党提出从“落后的社会生产”转向“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是有科学依据的,是理论与实践辩证统一的及时回应。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比较,我国过去的生产力水平落后是多方面的,比如,劳动者技能和经验还不成熟、经济增长依靠大量自然资源和劳动力投入、生态环境遭受污染破坏较重、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的国际竞争力低下,等等。进入新时代以来,在新的发展理念指引下,我国生产力快速提升。生态环境改善对生产力的保护和反哺作用明显,可燃冰、页岩气等资源开采技术居于世界领先,人工合成材料、风能、核能等不断取得新突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显著,市场更稳、企业更活,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等重大科技成果领衔创新性国家建设。在稳居世界经济第二大经济体的基础上,我国于2013年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国,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30%。

  当前,如何更好更快地促进社会生产已经成为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迫切任务,这着重体现在两个方面,既要努力解决发展的不平衡,即结构性问题;又要努力解决发展的不充分,即规模性问题。一方面,我国在东部发达地区、先进装备制造产业、特种行业中拥有诸多“大国工匠”和熟练工人;资源禀赋较强、产业结构层级较高的区域吸引了资金、技术、政策等生产要素;吸收速度快、研发投入多、创新能力强的区域能够充分利用新科技水平,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提升生产附加值,比如新能源动力、大数据云计算、自动控制系统、人工智能等。另一方面,在欠发达地区、落后产业和大部分行业中依然是以重复性简单劳动和低附加值的劳动为主;资源匮乏、产业结构落后的区域难以形成有效的经济增长动力;消化能力低、研发投入不足、创新能力差的部门产业附加值比较低。

  对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举旗定向、谋篇布局,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和党长期坚持的改革思维是一脉相承的。在新的历史方位下,以科学发展和新发展理念来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表明党更加重视发展质量和效益,同时并没有舍弃发展的速度规模,这不仅自觉遵循了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规律,更是充分结合了我国现实国情。

  二、 生产关系视角: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支配和制约政治、社会、生态、文化等关系。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转向“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深刻反映了我国生产关系的变化。首先,物质文化需要已经基本得到了满足;其次,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了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它们集中刻画了美好生活的基本内涵。

大家都在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