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燃冰 “好事”将近
发布时间:2018-02-12来源:未知 编辑:生活头条
我国可燃冰主要分布南海地区和青藏高原,经过调查评价,南海地区预计有740亿吨油当量的可燃冰,青藏高原发现350亿吨油当量的可燃冰,未探明当量的可燃冰将会更多。
数据来源:中国地质调查局
我国的开采技术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不仅如此,我国“可燃冰”的勘探开采都采用了自主研发的技术。
极具能量的绿色能源、可燃冰走过了收获颇丰的2017,在新的一年里,其产业化有望更进一步,而人们对其充满美好的期待也将更近一些。
春节来临前,有关可燃冰的好消息也欣然而至。“2018年将加快推进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产业化进程,聚焦能源资源安全保障,全力打赢低碳清洁能源重大科技攻坚战。”1月末,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王研在一次工作会议上表示。
然而,这一“决定”得来并不容易。它源于诸多研究者和践行者多年来在这一领域的执著和探索,也依赖于2017年我国在可燃冰领域取得的新进展。
去年5月,我国在南海北部神狐海域成功试采可燃冰,并实现连续试气点火60天,累计产气30.9万立方米,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之所以这般“傲娇”,是因为可燃冰的“能量”。有人形容可燃冰就像是《变形金刚》中正邪双方竞相抢夺的能量块,体积虽小,威力却强大无比。
作为一种非常规清洁资源,它以“冰”的形态存在,不仅可以燃烧,其热值还比石油高出10倍,重点是,燃烧后仅会产生少量二氧化碳和水,是真正的绿色能源。
去年9月,中国科学院海洋所发布消息称,在我国南海海域首次发现了裸露在海底的可燃冰,并证实其为天然气水合物。至此,我国在可燃冰领域实现了由“跟跑”到“领跑”的转变。
事实上,对海洋可燃冰的研究,我国是从1995年开始的,并于2007年5月成功获取了可燃冰实物样品,成为世界上第四个通过国家级开发项目发现可燃冰的国家。
数据显示,1立方米的可燃冰分解后可释放出约0.8立方米的水和164立方米的天然气,能量密度高,资源潜力巨大。在全球范围内,可燃冰蕴藏的天然气资源总量约为21000万亿方,可满足人类使用1000年的需求。
如此一来,可燃冰被寄予厚望——它是今后替代石油、煤等传统能源的首选。
目前,已在南海发现两个超千亿立方米的矿藏,圈定11个成矿远景区、25个有利区块。根据天然气水合物资源类型及赋存状态,结合地质条件,初步预测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资源量约800亿吨油当量。
比之更重要的是,去年11月,可燃冰被国土资源部列为新矿种,成为我国第173个矿种。彼时,国土资源部矿产资源储量司司长鞠建华介绍说,天然气水合物是高效清洁的新型战略能源,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其未来的开发利用前景。
事实上,我国从1999年首次发现可燃冰至今,已近20年了。形成了一套精准高效的技术体系,保障了我国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勘查取得系列重大突破。
除了中国,美国、日本、加拿大、韩国、印度等国竞相投入巨资,试图在可燃冰的勘察、开采中取得进展。换言之,如果能够成功开采,那些储量丰富的可燃冰就有望转化成可利用的宝贵能源。可燃冰广泛分布于深海或陆域的永久冻土中,这让其开采变得不太容易。
好在,我国的开采技术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不仅如此,我国“可燃冰”的勘探开采都采用了自主研发的技术。
业界认为,可燃冰开发利用将为国家能源资源保障提供新的方向,降低油气资源的对外依存度,极大地提升我国能源资源安全保障程度。毫不夸张地说,可燃冰是一种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未来能源。
作为拥有巨大能量的绿色能源,自试采成功以来,业界对可燃冰何时能够彻底构建产业链闭环,实现市场化运作受到非常关注。2018年,我国将加强海洋地质调查,这无疑会成为持续发展可燃冰的新契机。
令市场颇为振奋的是,《推进南海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采先导试验区建设战略合作协议》已经正式签署,保守估计,2030年有望实现可燃冰产业化。
为了更好地支持未来可燃冰开发工作,科技部还批准了可燃冰国家重点实验室。这是产业战略性发展的需求,能够聚集人才,研究制定标准,逐步增强可燃冰产业的有生力量和核心竞争力。
提高产量、降低成本、保护环境等,都是可燃冰产业化必须要面临的挑战。公开信息显示,中国地质调查局将以此为契机,依靠科技进步、保护海洋生态,加快推进天然气水合物产业化进程,在资源勘察、技术装备研发、环境保护、先导试验区建设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这同时也意味着,未来在上游勘探开发、中游存储运输,以及终端销售服务等基本产业链条上均有巨大的投资机会。
在前述会议上,王研还明确表示,我国将在2018加快可燃冰产业化蜕变。这无疑是说,有关可燃冰的一切过往,皆为序,新的篇章已然铺开。